有人把深化改革,形象地比喻成搬掉擋在改革道路、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絆腳石”,是生活中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語,比喻對前進有阻礙作用的一切事物。著名作家楊沫在《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中寫道:“她有了一塊絆腳石,把她絆得牢牢的,讓她前進不得。”
一輛正在疾駛的車,如果在高速公路上,發現前面有一塊絆腳石擋在路中,沒辦法繞過去,就得采取緊急措施,否則,就會造成車毀人亡的事故。就是采取措施及時,也起碼得停下來,清掃道路上的絆腳石,只有這樣,車才能開過去;如果是在盤山路上,一塊塊絆腳石就會隨著雨水滾下來,這時,就得及時清理,不斷清理,才能確保道路暢通,不出現堵車,不發生事故。
近日,一位省級領導在《人民日報》撰文說:“要加強部門協作,不管是誰牽頭的改革項目,其他相關職能部門必須全力配合支持,誰要當改革‘絆腳石’,組織上就必須把他搬掉。”深化改革,動的是既得利益,啃的是“硬骨頭”,山上隨時都可能有“絆腳石”,滾到路上,不真刀真槍干能不行嗎?深化改革,需要我們既要拿出“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氣魄和決心,又要敢于搬掉改革路上的“絆腳石”:敢于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敢于自我革命,敢于擔當,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勇士,敢于抓落實,以保障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
每一項重大改革,在深化過程中,在推進過程中,如果遇不到一點阻力,碰不上一塊“絆腳石”,就似乎不正常。不要以為路上有絆腳石,山上會滾下絆腳石,就得裹足不前,甚至就停滯下來,這不是改革的態度,不是改革的勇氣,更不是改革的智慧。現在,改革已進入攻堅區和深水區,我們要下壯士斷腕的決心,不怕啃“硬骨頭”,不怕觸及深層次矛盾,唯有如此,才有資格擔起改革的使命。我們不僅不怕“絆腳石”,勇于搬掉改革路上的“絆腳石”,更要“精準”把握改革脈搏,內在規律,深入調查研究,科學決策實施,將改革不斷推進。
對看準了的改革,膽子要大,決心要大,動作要大,但步子要穩。既要整體推進,又要重點突破;既要有頂層設計,又要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深化改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無論是應對當下的困難和挑戰,還是面對前進道路不斷滾落下來的“絆腳石”,抑或是著眼于長遠的健康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深化改革都是我們堅定不移的選擇。進,則贏得群眾的擁護;退,則失去群眾的信任。
改革的路上,肯定會有“絆腳石”;改革的山上,肯定會有“虎”。不能因為改革路上有“絆腳石”,就停步不行;不能因為改革山上有“虎”,就不敢“向虎山行”。要有切實的舉措,要有切實的行動,要有震住“虎”的勇氣,才能取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果。“不能改革口號喊得震天響、改革實效總不見,只聞‘雷聲’不見‘雨’。要著眼于‘快’,在問題面前,誰先人一步解決,誰就能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深化改革的過程,就是不斷搬掉“絆腳石”的過程。在這個問題上,不能等,不能退,不能猶豫。誰碰上,誰就要動手去搬,誰都要把搬掉改革道路上、前進道路上“絆腳石”當成義不容辭的責任:“不等不靠,不退不繞”;早一天搬掉改革道路、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不但自己能前行,后面也不至于堵車;改革的列車,也能順利通行。有人說:這就叫擔當意識。
搬掉改革道路、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貴在“精準”。改革方案要突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多一些打中要害的管用之招,少一些大而化之的虛招花招;要在長效機制上見真章”;只有這樣,我們在取得改革成效和推進改革進程中,才能不斷搬掉擋在前進路上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