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市場的力量,治“黑車”是這樣,其他很多領域也該是這樣。而改善政府服務優化市場環境,這樣才能讓“市場力量”得以充分釋放。
據媒體報道,有關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共享單車最先顛覆了“黑摩的”行業。數據顯示,共享單車讓市民使用小汽車出行的次數減少了55%,黑摩的出行次數減少了53%;以北京某地鐵站為例,之前周邊有200多輛黑摩的,共享單車出現后,黑摩的數量減少到五六十輛,司機業務單數銳減,70%的黑摩的司機被迫轉業。
在未披露“統計口徑”的情境下,相關數據準確性,仍待驗證。但共享單車來了黑車少了,契合公眾觀感。二者的“此消彼長”勢頭,也在有些城市管理部門的說法中得到了印證。
去年12月初,針對北京望京地鐵站口出現的共享單車堆積如山的現象,望京地區的城管方面就回應,對共享單車破壞性堆放的并非他們,而是那些與其有利益沖突的黑車和摩的,“因為搶了他們生意,(共享單車)十分方便,所以沒人打摩的,他們沒生意了。”
日前《現代快報》也報道,共享單車讓無錫市內許多“黑車”主動退市:黑車、小飛龍這些讓執法管理部門無比頭痛的“釘子戶”,因生意縮水,有的已主動退出市場。當地城管部門表示,他們配合交警、交通部門屢次整治小飛龍、黑車,其間曾多次遭遇暴力抗法和糾紛,如此難以管理的城市頑疾,卻在與共享單車的交鋒中節節敗退。
城市管理部門沒法徹底治好的“黑車頑疾”,現在卻被共享單車給“治”住了。這聽似神奇,道理卻再簡單不過:那些盤踞在學校門口、地鐵站口的黑車,之所以屢治難絕,根本原因還是有需求——當下的城市公共交通,通常很難實現對“最后一公里”的全覆蓋,黑車趁虛而入,鉆的就是這空子。也因為該需求總得不到解決,所以很多黑車屢治不盡,治理效果總被其“打游擊”之類的軟抵抗折抵。
而共享單車的出現,滿足了人們“片區中短距離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駁換乘”需求,緩解了“最后一公里難題”,還比黑摩的更便宜。這么一來,黑車生存空間也就小了。
說到底,堵不如疏,需求端的問題還得從“供給側”著手去治。
這也給公共治理帶來了些許啟示:很多時候,有些因市場供需失衡衍生的現實問題,靠監管有形之手去管束,不如靠市場無形之手來調節,就像李克強總理說的,“市場能辦的多放給市場,社會能做好的就交給社會”。在黑摩的之類的問題上,“靠市場”可能就比靠“市長”更有效。
在此背景下,政府也該轉變職能:都說“放管服”,放權給市場、給社會之后,也要優化服務。
相關部門不妨拿出當年管黑車的勁兒,來服務共享單車,而不是“管制”共享單車——眼下共享單車是有亂停放之類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完全可通過良序監管和服務解決。將其扶正,也遠比拉走要強。
相信市場的力量,治“黑車”是這樣,其他很多領域也該是這樣。而改善政府服務優化市場環境,則是政府該做的,這樣才能讓“市場力量”得以充分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