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土地的合理利用關乎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的實現,因此土地整治工作刻不容緩。國土資源部今天上午正式發布2016到2020年《全國土地整治規劃》。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將力爭建成6億畝高標準農田,使經整治的基本農田質量平均提高1個等級;全面推進土地復墾,復墾率達到45%以上,開展土地生態整治,使土地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據了解,其首要任務是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十三五時期全國需共同確保建成四億畝,力爭建成6億畝高標準農田,其中通過土地整治建成2.3-3.1億畝,經過整治的基本農田質量平均要提高一個等級。
一方面,要全面提升耕地數量和質量的雙重保護,通過土地整治、補充耕地兩千萬畝以及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來努力補充優質耕地;另一方面,要落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鄉建設用地整理,有序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來優化城鄉土地利用布局和結構,提高用地的質量和效益。
同時,十三五期間要整理農村建設用地600萬畝,更新改造600萬畝的城鎮低效用地;要促進十三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建設用地使用面積,爭取降低20%。
在推進城鄉建設用地整理方面,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司長莊少勤強調,尤其要支持貧困地區,運用增減掛鉤的政策來推動扶貧開發和異地扶貧搬遷,提升土地的增值收益,促進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同時,要加大土地復墾和土地生態整治,生產建設活動先損毀的土地要全面復墾,另外還要大力推進歷史遺留的損毀土地復墾,復墾率需達到45%以上,努力做到快還舊賬,不欠新賬。
對于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有關城鄉用地新布局和成長化發展,規劃指出,土地整治是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布局的重要手段,通過盤活農村限制低效的建設用地,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來提高節約、集約用地的水平。
發改委地區司副司長張東強對此表示,通過土地整治,特別是建設用地的整理能有效增加土地的供應,有力促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首先通過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和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來推動特色小城鎮的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其次通過開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來調整優化城鎮用地的結構和布局,提高城鎮的綜合承載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城鎮和城市群的發展。再者,通過加大工礦廢氣地復墾,積極開展像舊工廠、老工業區、廢棄礦山的改造開發和功能置換,改善工礦區域的生態環境。同時可增加土地供應,提高城鎮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綜合效益。
高效治理、集約利用,提升土地“含金量”。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國土整治一直在我國不斷推進,效果也十分明顯,地方積極性應該也非常高。國土部此次發布土地整治規劃,其中的主要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對此具有推動作用,意義重大。關鍵問題是增加收益,讓所有當事人或各方主體都能夠分享成果。”
“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的推進,部分農村進城形成了空心村。過去我國農民喜蓋新房,但老房子又閑置,土地造成了大量浪費。現在隨著家庭聯產承包的推進,出現了土地地塊高度分散,不利于現代農業的發展,造成部分土地撂荒現象。同時,這種情況也發生在鄉鎮或工礦企業,很多土地、工礦采完后又會廢棄。一方面,中國大量土地閑置、浪費、沒有被利用,另一方面,我們的耕地稀我國耕地稀缺性越來越嚴重,同時,農業發展新業態,新產業同樣需要土地。由此,耕地紅線由城鎮蔓延至農村,發展現代農業也出現了土地瓶頸制約。”
那么,怎樣解決這種供求矛盾?李國祥認為:“核心要通過國土整治。通過國土整治將空心村重新合并,重新治理,把土地集中連片治理。由此,土地密集就得到大幅增長,通過對土地整治,很多農民能搬進新的、符合標準的、享受現代文明的房屋居住。過去農田高度分散,大型機械沒有辦法來耕地。現在拖拉機就可以通過寬敞道路,硬化的道路直接能開到田里,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所以說國土整治百利無一害。”
對于在國土整治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李國祥表示:“最主要還是增加收益和分配的問題。怎樣把這些利益分配好,讓農民利益不受損害是很重要的一環。讓地方政府通過土地整治得到業余的建設土地指標,解決土地的瓶頸制約,這樣積極性就能調動起來,利益也分配處理好。”
“國土整治過去主要依賴中央財政,地方財政配套。在糧食主產區是不具備此能力的,但是能否用社會資本吸引金融資本來參與?現在國土整治完畢之后的資金是中央財政的,整治完后沒有很好地利用。能不能夠把這個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吸引進來之后更好的管控好、運營好、更好地來提高效果很重要。這樣進一步深入制度的改革,特別是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以及PPP(公共私營合作制)新模式探索下,把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吸引進來,參與國土整治,把國土整治所增加的利益分配好,讓大家都能夠分享。這樣的國土整治,既得到宏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時也讓大家都能夠分享到,如此國土整治會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