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公布了新一輪的南大核心來源期刊,也就是所謂的C刊(俗稱“核心期刊”)。在此次公布的C刊目錄中,《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和《同濟大學學報》(哲社版)等知名期刊被“踢出”了C刊,并因此引發了學界熱議。有的直指量化考核的弊端,有的怒斥期刊評價的不公,有的深思期刊對于學術發展的價值……大有期刊界風云再起、學術界格局趨變的陣勢。作為旁觀者,對期刊評價及學術界的種種熱鬧,我們所關心的是,這樣的期刊遴選和評價機制,究竟能不能催生學術凈土。
對于核心期刊,許多高校的學子、老師都深有感觸。想要畢業,必須要在核心期刊發文章;想要評職稱,必須要有核心期刊的文章。在許多學術領域,權威與否、水平高低,光有文章還不行,還得看文章的“影響力因子”和“被引用的次數”。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這種對于期刊的剛性需求,催生了期刊的評價機制。南京大學版本的核心期刊名錄,因為其在高校及學術界的影響力,更是成為許多高校申請學位、職稱評定甚至論資排輩的“指南針”。其目錄的每一次變動,不僅涉及到期刊的利益,也涉及到眾多學子、老師、學者的利益。
不得不承認,這種評價機制的存在,客觀上導致了一些學術界的不端和亂象。君不見,一些期刊發文章,形成了完整的生態鏈,從代寫到代發“一條龍”,前提是你能出得起足夠的代價;君不見,為了發文章,一些學者對知名刊物的關鍵人物極盡恭維,媚態盡顯。在百度檢索中輸入“期刊 代發 論文”,相應的詞條高達260多萬條,這樣一個觸目驚心的數據,相信許多人都無比震驚。期刊界自身的故事,或許還有更多不為外人所知的窘境與尷尬。
期刊作為知識創新的載體,對學術界的重要意義不言自明。根據有關統計,我國的期刊出版總數已經過萬。期刊之間如何區分優劣高下,并進而確定核心期刊的入圍標準,其中因為存在漏洞,歷來受到眾多詬病。在種種方略之中,通過“影響因子”等量化考核方式,被作為期刊評價的現實方式予以采用。這種量化考核無疑也是無奈的選擇,但這種量化考核恐怕依然無力純化學術土壤。
網絡流傳的《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編輯部聲明及《同濟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感言”,就暗含了針對期刊評價量化模式的直陳與批評。“作者自行安排引用”“兄弟學報之間互相引用”“以市場為中心,強化期刊影響力”“收取高額版面費”等等,都與學術研究相去甚遠,更多地將學術期刊導向“市場化”和“金錢化”。若果真如此,豈止是期刊的不幸,又豈止是學術界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