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超越稅費,在更廣義的范圍,要求切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切中了企業“降成本”的要害之處,比減稅降費更能說到企業家的心坎上。
“的確,我們主要是各種名目的‘費’太多,以及制度性交易成本太高,確實要進一步加快減輕企業負擔。”1月13日,李克強總理在主持召開的座談會上表示:今年要在降低收費等非稅負擔方面,讓企業有切身感受。這對稅負輕重之爭的“定調”,引發廣泛關注。
前不久,宗慶后、曹德旺等著名實業家對降低企業負擔的論述,將企業稅負問題帶入公共視野,也引發了稅負高低的爭議。但爭論“稅”或“費”意義不是太大,反正對企業而言都是負擔。
現在李克強總理一錘定音——要求政府既減稅又要降費,為給企業減稅降費騰出空間,并“讓企業有切身感受”,這既對之前的“大討論”做了回應,也反駁了某些“不著調”的論調,還給許多企業家“擼起袖子干”吃了定心丸。
實際上,稅和費只是企業眾多制度性成本中的一部分,少數部門個人的尋租、不作為、亂作為,以及對企業及企業產權的保護不力或是侵害,給其他合法經營的企業帶來過多的交易成本。因此,李克強總理超越稅費,在更廣義的范圍,要求切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切中了企業“降成本”的要害之處,比減稅降費更能說到企業家的心坎上。
企業是作為不斷“內化”交易費而存在的,交易費用的高低決定了企業的生死存亡。
這種“存亡”,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內化”市場交易成本的能力大小,如企業較強的創新能力能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二是“外部”交易費用的高低。也就是總理所指出的,企業各種名目的“費”太多,制度性交易成本太高。若是超過企業的“內化”能力,企業家也就放棄“交易”。
企業在一定范圍內能夠“內化”部分市場型交易費用,而管理型交易費用(稅費等)、政治型交易費用(腐敗等),則是政府“內化”的職責。這也是總理說政府要真正與企業“同甘共苦”,真正過“緊日子”的緣由所在。
一國經濟并不是土地、技術、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的簡單疊加。為什么一些國家富裕而一些國家貧困?生產要素并不能完全解釋。
新制度經濟學家經過大量的對比研究得出結論,發展中國家的貧窮,相當程度上是因為交易費用或經濟運行費用十分高昂,進而導致整個經濟體系就不可能獲得良好的經濟績效。
在此意義上講,我國面臨著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一些政府部門與其糾結稅負高低的名相之爭,還不如拿出和企業“同甘共苦”的精神來。切實減稅降費、深化改革等降低企業制度性成本,讓政府及公職人員“苦”一點、“累”一點,以政府的“共苦”來為企業減負,從而激活企業并促進經濟增長。
此外,市場制度是一種可以節省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只有強化市場制度,通過完善市場制度來約束政府“閑不住的手”,避免過多介入微觀經濟運行;通過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將更多的精力用于優化市場型交易成本,才能真正進一步加快減輕企業負擔。
(作者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