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亮: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城市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劉建飛:《城市化》雜志編輯、記者
概要
在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城市的道路上,湖南省長沙縣不斷探索、創新,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提出了創建“零碳縣”的戰略目標,并嘗試利用節能減排、能源替代及碳回收技術完成碳減排任務,在工業城市中建立起產業低碳化、生活綠色化、碳匯規模化的“零碳”社會。這是一個工業強縣自加壓力,用高標準倒逼節能減排,同時搶占生態文明下的產業增長點,表現出排頭兵的膽識和謀略。
江背鎮印山村零碳示范創建單位
引子
2013年的黨代會上,長沙縣委書記楊懿文第一次提出了“要在全國率先建成零碳社會”的想法。由此,長沙縣選擇了一條自加壓力的“零碳”之路。在我國已經公布的兩批低碳試點城市中,湖南省和長沙市均不在此名單內,但長沙縣卻毛遂自薦提出更為大膽地建設“零碳縣”的目標。這一提法也立刻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甚至遭到來自外界的種種質疑。長沙縣的雄心到底是客觀理性的長期戰略還是一時興起的追風口號? 對此,長沙縣縣委書記楊懿文認為:無論“低碳”還是“零碳”都是代表了一種發展趨勢和潮流,雖然短期內的節能減排壓力會影響經濟的增速,但從長遠動態來看,這種倒逼能夠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并且可能帶來新的產業機會和增長點。另外,長沙縣是工業大縣,但同時一直高度重視生態發展,若長沙縣作為全國排碳大縣都能成功創建“零碳縣”,那么全國2800多個縣就可以復制這種模式,這對長沙縣乃至全國和全世界都是一種貢獻。對于何謂“零碳”? 是不是意味著不再排放二氧化碳? “零碳縣”,通俗來說,是指一個縣級行政區劃范圍內,通過規劃、統籌,應用減源增匯、綠色能源替代,碳產品封存、碳交易及生態碳匯補償等方法,抵消碳源,使碳源與碳匯代數和等于零。這其中的碳,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每天都在產生,也每天都在被轉化,然而轉化的速度趕不上排放的速度,這也就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越積越多,造成了許多環境問題。
一、國家的部署與地方的擔當
1.推動低碳經濟的國家部署
低碳是一個全球化命題。在應對由于溫室氣體排放而引發的氣候變化問題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京都議定書》的簽署,曾被視為各國政府為人類免受氣候變暖威脅而做出的減排承諾,中國也相繼于1992年和1998年成為兩項協議的締約國。據《京都議定書》的規定,發展中國家從2012年開始承擔減排任務。隨著國際碳減排格局的不斷變化與我國碳減排任務的持續升級,2014年11月12日,我國在與美國簽署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發出了碳減排最強音:計劃于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將提高到20%左右。持續升級的碳減排任務將我國帶入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新進程。國家發改委于2010年與2012年分兩批確定了6個低碳試點省份和36個低碳試點城市。試點的主要任務是測算并確定該地區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研究制定溫室氣體排放指標分配方案,建立該地區碳排放權交易監管體系和登記注冊系統,并培育建設交易平臺,做好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支撐體系等工作。
2.長沙縣主動而為的擔當
在我國達成碳減排任務過程中,對外,面臨著兌現減排承諾的壓力;對內,則面臨著經濟增長模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挑戰,同時還要應對發展與減排的矛盾、國家政策與地方和企業執行間的矛盾。如何達成碳減排目標? 雖然長沙縣是工業強縣,但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卻也從來沒有怠慢,縣委、縣政府一直秉持的“南工北農”政策就是在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平衡結果。而創建“零碳縣”的提出不僅能夠有效分擔國家的碳減排任務,而且還可以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優化縣域內的生態環境。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長沙縣確實存在工業廢棄物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等問題。長沙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王國良曾表示:“管控不好這些問題,就會對百姓造成危害。近幾年,長沙縣委、縣政府下決心要把這些問題納入到關注的范圍內。”在2013年的黨代會上,長沙縣委書記楊懿文第一次提出了“要在全國率先建成零碳社會”的想法。此后的2014年1月,長沙縣正式成立了由楊懿文任組長的“零碳縣”發展模式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簡稱“零碳辦”),全面統籌、實施“零碳縣”所有相關工作。2014年2月,長沙縣委副書記、縣長張慶紅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明確提出要“開展零碳縣發展模式試點”。長沙縣實施“零碳縣”戰略的大幕正式拉開。
3.“零碳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延伸
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縣委、縣政府始終高度重視。長沙縣于2010年就建立了生態補償機制,除公益設施建設外的所有土地出讓,每畝增加3萬元用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2011年,共征收生態補償基金5400萬元,建立了“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治理”的運行體系;2012年,關閉金井鎮及春華鎮內最后的兩家皮革廠,金井河的生態逐漸恢復;2013年,退出縣域內全部造紙廠,瀏陽河與撈刀河長沙縣段水質達到飲用水源水質;2014年,通過“招商選資”,拒絕了40多家污染企業的入駐,同時,將生態補償基金從3萬元調至6萬元每畝;2015年,決定設立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繼續加大環保工作力度。長沙縣每年用于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平均占GDP比重的3.8%,并積極推行了“工業項目進園區”策略,用盡量少的土地資源,創造盡量大的效益,同時將產生的效益反哺農業、農村,保護山水資源。目前,全縣300多家重點企業聚集在約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了“1%的土地支撐經濟發展,99%的土地保護生態環境”的功能格局。此外,長沙縣的森林覆蓋率較高,2014年,森林覆蓋率為49.2%,比上年提高了1%。長沙縣連續多年采取的森林禁伐措施使林木蓄積量保持穩定狀態,能夠為“零碳縣”建設提供一定的森林碳匯基礎。
正因為上述工作,長沙縣曾先后獲得“國家園林縣城”“全國綠化先進縣”“國家生態示范縣”“國家級生態縣”等一系列稱號。2015年,在第十五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排名中,長沙縣的“縣域相對綠色指數等級”取得了A+的成績。長沙全縣目前已有19個鄉鎮(街道)獲得省級生態鄉鎮(街道)的命名,國家生態鄉鎮創建比例達到了89.47%,建成國家級生態村3個,省級生態村19個,市級生態村173個。長沙縣在“兩型社會”建設中亦開展了兩型機關、學校、社區、鄉村、企業等試點示范,很多經驗可以直接用于“零碳縣”的推進。
二、長沙縣建設“零碳縣”的構想
1.科學謀劃路線圖
如果說“低碳”意味著節能減排,那么“零碳”是否意味著停止排放? 經濟發展的問題如何解決? 長沙縣最初提出建設“零碳縣”的構想,不僅是普通群眾難以理解,各級干部也是心存疑慮。長沙縣縣委書記楊懿文對此卻是充滿信心。從短期看,“零碳縣”的建設會倒逼產業結構調整,部分高能耗、有污染的產業將可能外遷或轉移,陣痛期的經濟下滑可能不可避免。但從中長期趨勢看,“零碳”將可能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并且在有些地方已經初見端倪。而建設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能否建立完整的碳產業鏈并依靠市場機制實現商業化運作。長沙縣曾做過初步規劃,一方面,排污權及封存的碳產品可通過碳匯交易市場平臺出售;另一方面,因固化碳產品的應用范圍廣泛,長沙縣未來有望培育出龐大的碳產業,從而占領產業制高點。
對速生草及固化碳產品,長沙縣也曾針對種植、生產、交易等環節有過設想,長沙縣移民局局長裴志宇就曾表示:高橋鎮水庫周邊的農民在生態移民后,將考慮把他們的土地流轉后用作速生草種植基地,這樣既不違背“南工北農”的發展策略,在速生草種植、加工環節還能吸收農民就業,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據推算,2噸固化碳產品的燃燒熱量相當于1噸煤,利用它作為替代能源既可降低對傳統能源的消耗,也可減少企業的能源成本。
2.摸清“碳家底”,編制“碳規劃”
長沙縣委、縣政府委托環保部環境規劃院、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對縣域內2011—2013年能源與工業活動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進行了全面普查,這在全國也屬首例。根據結果,2013年與2012年相比,雖然全縣的GDP總量增加了近100億元,但碳排放總量只增加4.82萬噸,萬元GDP碳排放量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呈現出下降趨勢。這就說明兩個問題:一是萬元GDP碳排放量在節能減排措施得力的情況下,是可以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控制增長的;二是年度碳排放量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要控制增長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控制年度碳排放量增長在穩定節能減排措施的同時,要積極尋求除森林碳匯之外新的碳匯,而這恰恰需要一種高效的碳捕捉技術。
2013年年底,長沙縣聘請環保部環境規劃院、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編制了《長沙縣零碳發展規劃(2015—2035年)》,《規劃》將實現“零碳縣”的三個階段做了具體劃分:一是萬元GDP碳排放量的“零增長”階段,即本年度萬元GDP碳排放量減上年度之差為零;二是年度碳排放總量的“零增長”,即本年度碳排放總量減本年度封存碳產品的碳匯量,減上年度碳排放總量之差為零;三是碳“零排放”,即全年碳源與碳匯代數之差為零。2015年,長沙縣縣委、縣政府又先后出臺了《關于推進“零碳縣”發展模式試點工作意見(2015—2025年)》與《“零碳縣”發展模式試點2015年度工作任務》,將宏觀目標分解為具體任務,讓抽象的目標有了可操作性。
3.節能減排與能源替代雙輪驅動
被細化后的任務亦有長短之分,尤其是在對待能源消耗與碳排放“大戶”。在工業排污問題上,長沙縣將采用節能減排與能源替代方式引導高碳產業轉型,淘汰落后產能。2014年,長沙縣已有27家企事業單位實現了由傳統能源改燒清潔能源,2家水泥公司完成了脫硝改造,4家企業完成了揮發性有機廢氣治理。今后,長沙縣還將針對能源、建筑、交通等高碳排放行業,通過能源替代和能效提高、工業生產技術和工藝改進、交通線路優化及機動車燃油提標改造等措施,降低碳排放量。僅2014年,長沙縣就強制淘汰了1369輛黃標車,機動車燃油提標改造被正式提上日程。
生物質發電廠就是其中一項重要探索。它是利用生物質所具有的生物質能進行發電,是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一種,包括農林廢棄物直接燃燒發電、農林廢棄物氣化發電、垃圾焚燒發電、垃圾填埋氣發電、沼氣發電。長沙縣北部是現代農業聚集區,每年都有大量的秸稈等可利用廢棄物,這就為生物質電廠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燃料。2015年,長沙縣計劃在路口鎮建設一座生物質電廠,目前正在進行選址論證。
4.為碳匯基地建設打好基礎
在節能減排與能源替代之外,碳匯的規?;沁_成“零碳”目標的最為重要的方式。長沙縣目前的碳匯來源依然以森林碳匯為主,隨著速生草種植面積的增加,它也將為長沙縣提供重要的碳抵消產品。未來,長沙縣將計劃主要通過增加森林、速生草地面積、改良速生草品種和結構等措施增加碳匯量,建設碳匯產業基地,實現碳匯規模化。
在實現“零碳”的三種途徑中,湖南省精細化工研究所所長雷學軍教授發明的“速生草本植物碳轉化刈割封存”技術被視為最有力的減排方式和最值得推介的技術。這一技術是以種植速生、體積高大的草本植物方式,經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然后再將速生草干燥、成型,做成標準碳產品進行封存,從而達到固碳、降碳的目的。據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核算,“速生草本植物碳轉化刈割封存”技術每畝的凈碳匯量為14噸(森林為1噸),其50年的生物質總量與碳儲總量是相同面積森林的100~150倍。
長沙縣零碳縣能源循環利用圖解
雖然眼下碳交易對長沙縣而言還有較長的距離,但長沙縣委、縣政府也是未雨綢繆,從到先進地區學習交流做起,希望為今后的產業發展做好充足準備。2015年6月,長沙縣縣委、縣政府委派縣環保局副局長彭錫坤帶隊,就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排污權體系建設到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進行了學習。此外,縣環保局也多次向湖南省環保廳排污權交易所“取經”,在他們的建議下,長沙縣環保局也在計劃委托招標代理公司進行公開招標,希望從建設主要污染物及碳排放交易信息平臺做起,為今后建立碳交易體系奠定良好基礎。
5.倡導生活綠色化
相對于技術行業領域的“零碳化”趨勢,生活綠色化才是建設“零碳縣”更為深層次的基礎工作,但它也是對長沙縣城鄉居民長期以來某些高碳生活習慣的一次挑戰。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零碳縣”的戰略目標中將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降低居民家庭和全社會能源消費與碳排放視為最重要的環節,并為此做了詳細的規劃,將通過舊房節能改造、廢棄物回收利用、城鄉公交一體化、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進行低碳駕駛培訓等一系列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措施提高民眾的低碳意識,減少社會個體微細胞的碳排放。從去年開始,長沙縣陸續開展零碳機關、零碳企業、零碳鄉村、零碳社區和零碳學校等創建活動,鼓勵社區、鄉村居民從衣、食、住、用、行等各方面踐行低碳理念,引導人們采用低碳方式生活??h委政府機關大院、縣委黨校、山河智能、錫福村、印山村、金鼎山村龍顧組、湘濱社區、東業晨曦小學八個單位成了“零碳”示范創建單位。
三、“零碳縣”實踐的效果
1.萬元GDP能耗明顯下降
根據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的核查,2013年,長沙縣國內生產總值為976億元,凈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為0.61tCO2 /萬元GDP,凈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同比降低了4.69%,萬元GDP能耗下降率為5.66%。2014年,由于環保措施的升級,長沙縣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4年長沙縣萬元GDP能耗下降了6.03%。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上年增加16家,全縣財政總收入較上年增長15.1%的情況下,萬元GDP能耗的繼續下降,這些都表明長沙縣的“零碳”探索已經初見成效。
2.國際交流與合作已經展開
“零碳”模式與國際上流行的碳減排理念及技術趨勢十分吻合。因此,長沙縣也吸引了許多國際目光:2014年12月,長沙縣受邀參與第14屆中國經濟論壇的中丹(丹麥)國際對話,探討“零碳”話題;2015年7月1日至2日,長沙縣應邀參加了法國里昂氣候與地區世界峰會;2015年7月,法國駐武漢總領事館總領事馬天寧率團考察長沙縣,他評價:“零碳”發展模式與“速生草捕碳固碳”技術對全球發展都將起到重要作用。目前,長沙縣正在籌備參加2015年12月在巴黎舉行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大會,向全世界講述“零碳”故事。
零碳志愿者騎行
3.碳封存技術取得初步成果
目前,雷學軍帶領的項目組已在長沙縣首次成功固化10噸二氧化碳,形成了6.8噸碳產品,這代表著長沙縣建立碳產業鏈的設想有了實物依據。按照《長沙縣“零碳縣”發展模式試點實施方案》,今年長沙縣將封存標準碳產品10萬噸,實現2000畝種植基地、20畝加工基地與50畝倉儲基地。并計劃在2016年實現封存標準碳產品60萬噸,完成100萬噸級標準碳倉庫的建設目標,并形成一套完善的技術體系。
速生草碳產品
四、點評:“百強縣”向“零碳縣”的跨越
1.毛遂自薦、自加壓力的生態文明探路者
作為中西部第一的工業強縣,長沙縣并不在國家低碳發展試點城市的名單中,但縣委、縣政府從縣域的長遠發展考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要放棄眼下的GDP增速和產值,提出創建“零碳縣”的超前構想,這種毛遂自薦、自加壓力的做法本身就顯示了地方工業強縣的擔當與責任。而在具體的推動實踐中,長沙縣也絕非空喊口號,而是在以往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上,以科學理性的態度從碳普查、編制長期規劃、節能減排與能源替代雙輪驅動、籌建碳匯基地、建立碳交易體系、倡導生活綠色化等方面穩步開展。
“零碳縣”希望傳遞低碳發展的理念和模式。低碳發展是人類在構筑生態文明理想境界過程中的一種手段,其實質是高效地利用能源、大力開發清潔新能源、追求綠色GDP,并通過創新減排技術、新能源技術,調整產業結構,轉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進而實現建立低碳社會的目的。這說明低碳發展不是短期內就能達成效果的,它是一項系統工程。作為長沙縣在建設“國家生態縣”后對生態文明理想的延伸,技術創新和應用很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轉型。正如中歐社會論壇創始人、歐洲梅耶人類進步基金會會長皮埃爾·卡藍默所言,“一個城市進入后碳時代的轉變不應單純依賴技術手段,而應該是一個全方位綜合模式的轉換。因此,必須建立起一個長期的合作機制來應對轉型中各種復雜的、多方位的挑戰?!?/p>
2.瞄準生態文明下的產業增長點
創建“零碳縣”的目標無疑是對現有工業發展模式的一種自我挑戰,不可避免地影響到當下的利益,但作為中西部第一工業大縣的長沙縣考慮似乎更加深遠,除了自加壓力,讓“零碳”的目標倒逼節能減排和生活綠色化外,還要積極尋找生態文明時代新的產業機會。在長沙縣縣委書記楊懿文看來,“零碳縣”建設未來的一個成果可能是將催生出新的“零碳”產業,甚至衍生出“零碳”產業集群。這也將為整個長沙縣未來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甚至在“零碳”等產業方面的超前引領奠定良好的基礎。
3.瞄準未來才能持續領先
盡管“零碳縣”的建設工作已經在長沙縣展開,但各種質疑的聲音還是經常出現,畢竟這一理念和意識在整個國內也是超前的。但作為中部第一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掌舵者,處于時代轉型的大潮下必須謀全局、謀長遠。而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的調整轉變同樣需要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才能跟上。當所有人的觀念都達成共識的時候,重大的機遇一定已成明日黃花。因此,如何讓更多的干部群眾迅速轉變觀念,主動投入到新形勢下的發展競爭中,是一項超前性的決策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