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瑞·威爾遜 英國注冊景觀設計師、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
隨著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工作的城市移民不斷增加,曾經是農村的城中村被席卷進高速擴張的城市化運動中。這些城中村大體被劃為三類:位于市中心,沒有任何農業用地,密集發展的城中村;位于市區邊緣,有一些可用地,快速增長的城中村;位于城市郊區,有大量周邊土地的城中村。
位于市中心的城中村是我們關注的焦點。這些城中村,作為移民勞工的第一個落腳點,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它們低成本的住宿環境和即時的社會關系網絡,對新移民有著顯著的吸引力。據很多文章估計,今天的廣州和深圳分別有139個和241個城中村,并且深圳1000萬總人口中大約有一半居住在城中村。因此,城中村在提供經濟適用房和充當臨時社區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問題出在哪里?
城中村建筑往往缺乏充足的陽光和通風。違規建造導致它們普遍擁擠不堪,普遍不安全。雖然電力供給尚充足,但是電纜通常連接在建筑物外觀上,而不是通過地下電纜管道連接。且村內幾乎沒有公共空間,道路被雨水和污水所阻塞形成積水。只有極少數城中村能受益于下水道、垃圾桶和收集系統。最重要的是,街道狹窄擁擠,電力系統安裝亦不合理,由此產生大范圍火災險情的可能性始終很高。此外,由于建筑稠密,通道狹窄,路燈往往需要24小時開啟。
以上關于城中村的絕大多數論述似乎反映的是貧民窟的特點,然而事實上,城中村罔顧建筑法規,區域法規和土地制度才是最為關鍵的。由于混合使用型的組織架構,城中村通常充滿活力。臨街的第一層商鋪經常日夜都營業,隨時提供食品、商品以及服務。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近開發的城市街道,上下班路段全是汽車;商業街被連接城市空間的購物中心所取代。城中村的飛地保留了活力城市的核心—人性化。街道雖無法通車,但卻方便行人;監管雖缺失,卻造就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這在規劃好的現代城市里是不可能發生的。城中村水電網齊全,這讓它比公用設施欠缺的貧民窟更易升級改造。城中村給了城市移民居留的機會,使他們免于無家可歸的窘境。感謝城中村,正是因為它的非正式性,城市移民才能過上體面的生活。
城中村原住民
無論是城中村原住民還是農民工都經歷了從農村到城市的環境轉變。然而,城中村原住民最后卻能立于城中村的金字塔頂端,他們成了房東,并能通過出售他們的農業用地而大賺一筆。他們無需工作,通過月租和村集體資產分紅,就能生活得很舒適。
原住民負責為城中村提供基礎設施,然而,由于未來的不確定性,他們往往不愿對這些設施做進一步的投資改善。由于他們看不到長遠改善的可行性,因此導致了村內的基礎設施缺乏優質的投資。作為房東,他們對居住環境有更高的期望,所以他們一般不住在城中村內,而是住在一個封閉而獨立的環境里,外地人被排除在外,不管是來自市內其他區的外地人還是城市外來移民。
城市移民
城市移民人數往往超過城中村原住民。但因沒有本地戶口,他們無法享受政府福利只能被迫發展生存之道,例如基于互惠互助以及市場交換準則而自發組織的就業、住房和教育。城市移民即使獲得戶口,他們的移民背景還是會讓他們蒙受偏見,在城中村外,他們被看做是污穢、小偷、吸毒者甚至殺人犯。
居住在城中村不僅能享有廚房和空調,還能享受淋浴,這讓城市移民感到非常滿意,因為居住條件相較于農村已有很大改善。然而這些生活設施并不能彌補他們歸屬感的缺失,城市移民并不被認可為城中村社區寶貴的成員。
發展模式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有許多關于城中村的改造項目,典型的例子是城中村相關權益人在保有房屋產權和新開發項目所有權的前提下,與政府以及開發商通力合作大規模改造城中村。不同的經濟模式也都有應用,然而當政府將標準化改造視作城市改善的一個方面時,改造動機依然被表述成為了村民和開發商充分實現土地價值。
一些城中村改造因為定位準確而獲得了不可思議的資本增長。例如深圳的皇崗村,它是第一批被納入城市行政體系的城中村之一。1992年,深圳允許下轄的農村成立農村股份制企業,到了1994年,這些農村的土地在土地分類上從農村用地劃為了城市用地,在行政上它們也因此劃歸深圳市政府管轄?;蕧彺逵?992年成立皇崗股份公司,注冊資本200萬元,到今天市值已超60億元人民幣。皇崗股份公司名下的物業不僅包括兩個大型酒店、一個百貨商場,還包括寫字樓、餐廳、出租物業。2009年,公司在深圳市中心建造了一棟摩天大樓——“皇崗商務中心” ,這是一棟62層樓高的辦公大樓。
這種中產階級化的改造讓城市移民喪失了大量可負擔住房,他們只得另尋廉租房,這無形中給其它未改造的城中村帶來了壓力。最大的新興挑戰是在博弈中將城市移民視作受益方,然而,事實是城中村原住民受益越來越多,而城市移民依然基本上是輸家。
可以說,世界范圍內的非正規社區改造工程只有在政府、市場和公眾這三方利益相關方通力合作的情況下才最成功。雖然已有部分客居城中村多年的城市移民能參與到城中村改造規劃進程里,城市移民的聲音仍需得到更多的重視。
達拉維是印度孟買市中心一個規模巨大的貧民窟,它的改造工程非常具有參考意義。在政府領導的達拉維改造工程里,開發商將給那些自2000年以來就居住在這里并能提供相應證明的人免費提供一套全新的300平方英尺的房子。作為回報,當局允許開發商建造更高的樓層(這使得建筑面積指數從1.33上升到了4),貧民窟居民的居所因此被集中到了高層塔樓里,騰出來的土地空間被用來開發能帶來巨額利潤回報的豪華高樓。這項改造計劃招致一場爭議風暴,這些關于達拉維未來的意見沖突在孟買的城市設計研究院引發了長達十年之久的僵局。終于,一個獨立組織站了出來,倡導在其家鄉——達拉維進行更公平的發展改造,并主張舉辦一場國際招標競賽,為爭論不休的達拉維改造議題征求最佳方案?!叭绻_拉維貧民窟的居民擁有本該屬于他們的權利,他們會如何展望他們的未來?”招標競賽的勝出者們問道,他們認為達拉維貧民窟的居民們被剝奪的權利是:“所有權,參與權,生計權?!彼麄兪紫冉ㄗh消除一個已經扭曲了達拉維未來所有愿景的暴利商品——土地自身。
受甘地的“土地是社區遺產”這一觀念的啟發,達拉維改造規劃小組建議當前達拉維的土地所有者,包括擁有最大份額的政府,將所有權轉讓給達拉維社區土地信托。這個信托將是一個由前土地所有者、社區成員和鄰里協會管理的非營利性組織。它的首要任務是了解現有的156個社區中的每一個社區的需求。這個提議頗具前景:改造規劃面臨的一個主要障礙就是,土地所有權的復雜性——土地所有者從不同的政府機構到私人業主均有涉及。而達拉維社區土地信托可以解決這個難題。
以漸進的方式改造城中村,可以為城中村所面臨的挑戰提供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這一點似乎毋庸置疑。城中村內預留作內部和周邊發展的土地和物業需要逐步開發,好為住戶提供更優質的經濟適用房。經濟適用房必須整合到市中心,因為在城市化目標下,城市移民的人數正持續增長。許多改造項目顯示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需要的是改善而不是拆除,必要時甚至需要重建。這是最低成本的選擇,同時在世界范圍內,在每一個層面上也被證明是最成功的選擇。改造需要的是進化而非革命。
很簡單,隨著城中村自身文化歷史以及環境空間的逐步改善和提升,它們需要被視作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發展城中村與城市其它地區之間的聯系,模糊彼此之間的邊界,而不是劃定彼此之間的界限。事實上,從全局角度考慮城市各要素如道路,交通節點,工業和商業走廊以及城中村之間的關系是一項基本任務。在考慮發展措施時,不僅要考慮提高質量,密度和多樣性,同時也要考慮回收廢物,創造開放空間,建造消防通道等。如果城中村與城市之間的空間連接以這樣的方式實現了,那么城中村自然會在社會交融以及經濟發展方面與城市聯系得更緊密。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所有居民才能對他們生活的社區和城市產生一個整體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