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二周,廣東廉江市第五中學全部800名新生中,有超過400人由于其中考成績未達普高收分線,無法辦理高中學籍。廉江五中負責招生的老師否認學校存在違規招生,稱因“政策變動”。廉江市教育局則回應稱,涉事新生可在當地中職學校中自由選擇,但不能繼續接受普通高中教育。(9月13日 《新京報》 )
這所高中給未達普高收分線的400多名學生發放了錄取通知書,并讓學生入學,卻無法為他們辦理高中學籍,讓這些學生變成了高中的“黑戶”,甚至面臨“被退學”的下場。該高中的行為剝奪了部分學生的選擇權,給這些學生和家長帶來精神上的困擾,讓他們利益受損,自身過失是明顯的,并且有違規招生的嫌疑。可該高中卻以“政策變動”的理由否認違規招生,理直氣壯地把自己撇干凈,捫心自問,“政策變動”真的能成為該高中自身過失的遮羞布嗎?
據了解,各地高中的招生政策都在中考前就向社會發布,也就是說,所謂的“政策變動”很早就確定下來了,未達普高收分線無法辦理高中學籍已經是硬性規定,高中自身不可能不知曉。那這所高中為什么還敢對相關規定視而不見,用他們自以為的“老規矩”辦事?
其實就是為了搶奪生源,至于學籍問題,通過借鑒往年情況,這所高中對招生政策的嚴格程度存在幻想,抱著僥幸心理,先錄取進來再說,他們想著可以以后慢慢跟教育局商量著來。難道在這所高中眼里,所謂的“老規矩”比白紙黑字的招生政策還有效力?
這背后的原因,就是通過招更多的學生,收更多的錢,滿足學校自身利益需求。所以,說到底還是利益在作怪,這也是其僥幸心理的背后支撐力量。
現在,類似高中招生政策變動,導致在校學生成“黑戶”案例,在全國多地屢有發生。而且這類事件有一個統一的邏輯和定理,那就是不管“黑戶”學生的學籍能不能辦理,高中本身基本上都不會有任何損失。如果高中和教育局協商成功,學生學籍成功辦理,那就皆大歡喜;就算沒有協商好并成功辦理,高中也沒有擔責的,無論怎么說,高中自身都是最后的大贏家。但我們要清楚認識到,這實質上大大降低了部分高中在學籍上進行投機取巧的成本,只會讓“黑戶”情況更加猖獗,助長高中的招生亂象。
規避目前高中這種招生亂象的直接切入點,就是打破這些高中的幻想,絕了他們的僥幸心理。而具體的踐行方法就是對高中不按照招生政策的行為打擊到底,追責到底,打破這些高中“基本沒有損失”的潛規則,讓他們切實感覺到痛。痛了才會反思,“一切為了學生”的初心才有可能慢慢地找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