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是城市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也是事關全局的戰略舉措,沒有成熟的推進模式可以遵循。
張掖市將新型城鎮化試點建設作為推進全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抓手,從規劃城鎮化布局、土地集約高效化利用、綠色城鎮生態環境體系建設、城鄉一體化及相關配套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提高城鎮化率的可行措施,通過統籌推進、縱橫聯動、補齊短板等措施強力推進各項工作進度,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高臺縣的新型城鎮化特色鮮明,進展有序。
高臺縣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是中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祁連山雪水孕育了高臺悠久的歷史文化,澆灌了高臺廣袤的沙漠綠洲,使高臺展現出“沙漠綠洲,戈壁水鄉”的神奇風姿。
作為全省新型城鎮化試點和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縣,高臺縣委、縣政府充分認識到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性,始終做到“蹄疾而步穩”,積極在理念上創新,在實踐中探索,在發展中突破,將文旅聯動、山水融合的大景區建設與城鄉統籌、產城互動、生態宜居、社會和諧的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緊密結合,全力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綠色城鎮化路子。
賦予城市生態底色,實現城鎮化綠色轉型
廣袤的濕地是大自然賜予高臺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支撐高臺轉型跨越發展的最大優勢。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穿境而過,在縣域內形成了2.95萬公頃的濕地,占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71.57%。
基于對生態重要性、脆弱性和獨特性的認識,高臺縣堅持把生態建設放在事關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以節水增綠為重點,大規模、不間斷地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把黑河濕地保護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緊密結合,結合縣情實際確定了“黑河水鄉城市”的目標,把生態建設作為帶動城市綠色轉型的催化劑,強力推動以林業生態建設、水生態建設等為載體的綠色化進程。
高臺縣把大湖灣生態新區建設作為綠色轉型的“立足點”,啟動由新城區、黑河濕地公園和大湖灣文化旅游風景區三部分組成的大湖灣生態新區建設,對縣城黑河沿岸的3.05萬畝濕地、水面、荒灘和鹽堿地進行了疏浚、改造和修復;投資13.6億元,完成了新城區公建項目、崇文樓、湖心島木屋、高端休閑會所、燒烤營、房車營、觀景平臺、景觀亮化等百余項重點項目;配套跟進道路、供暖、給排水等市政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體育、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及商貿、休閑、旅游等設施,形成了集行政辦公、休閑居住、商貿物流、生態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樣板區。先后被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攝影基地”“中國電影家協會攝影基地”等榮譽稱號。縣城成功創建為“國家園林縣城”,濕地公園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成為全國46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之一。
城鎮化離不開產業支撐,推進城鎮化綠色轉型更需要實現產業的綠色發展。高臺縣把發展生態經濟作為城鎮化綠色轉型的“支撐點”。目前,全縣已形成蔬菜、制種、草畜、葡萄、番茄、棉花六大優勢主導產業,先后被認定為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縣和全省蔬菜生產大縣、全省養牛大縣和全省現代畜牧業標準化養殖示范縣。
過去,工業是高臺縣經濟發展的短板,如今卻成為了高臺綠色轉型的優勢,在發展生態經濟的背景下,高臺縣委、縣政府從實際出發,把工業發展定位為生態工業,以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資源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為核心,以農副產品深加工和新型能源為重點,發展以園區聚集為基本模式的新型工業、綠色工業,工業發展呈現出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良好局面。特別是新能源產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建成高崖子灘百萬千瓦級光伏產業園,目前已進駐光伏企業7家,建成并網發電300兆瓦、正在建設60兆瓦,成為全市入駐項目最多、建設速度最快、并網規模最大的光伏產業園。高臺工業園區被評為全省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和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
培育首位產業,聚焦“宜居宜游宜創業”
高臺縣立足“一山一水一濕地”的資源稟賦,聚焦“宜居宜游宜創業”的戰略基點,把培育壯大宜居宜游首位產業作為城鎮化綠色轉型的“著力點”,全力推進生態與城市、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努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上的“絲綢之路古鎮、紅色文化名城、生態宜居之都、休閑度假樂園”,特別是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營造了綠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景中的優美環境,成為發展宜居宜游首位產業的核心和重點。
近年來,高臺縣先后建成了國家一級圖書館、國家二級文化館、全省領先的縣級博物館、全省首個縣級游泳館和體育館、科技館、美術館、中醫館、全民健身中心等10大公共場館,逐步形成了濕地休閑、高原龍舟、塞外垂釣、沙漠越野等特色旅游品牌,旅游業呈現出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態勢,產城融合發展的聚合效應日益顯現。
在城鎮化布局中,高臺縣樹立了“全域規劃”的理念,在全省率先啟動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甘肅省城市規劃設計院承擔的“多規合一”規劃編制工作,探索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多規合一”,打破行政界限和城鄉分割,把全縣9個鎮、136個行政村、4425平方公里作為一個整體,全盤化布局、一體化發展。
目前,高臺縣“多規合一”規劃編制工作,已形成以“三區五線”為主要內容的全域空間管控架構體系。規劃構建了“一城、多點、兩軸、五區”的縣域空間布局結構,形成了以中心城區為龍頭、6個新型城鎮為支點、18個新型農村社區為輻射的城鄉新型等級結構。同時,繼續完善其他領域規劃編制,先后完成了全縣國土空間主體功能分區規劃、工業園區發展規劃、縣城綠地系統規劃、縣域村莊布局規劃及駱駝驛風情小鎮、金水灣、齊正嘉恒、陸都五福和園等128個重點片區、地段的修建性詳細規劃,初步建立了總規為統領,詳細規劃、專項規劃為構架的城鎮化規劃體系,形成了“一心、一軸、四廊、四片區”的城市集中建設區空間結構,開啟了“一河兩岸”濱水生態園林城市發展新格局。
深度重組要素資源,拓展新型城鎮化內涵
城鄉發展一體化,本質上是要對城鄉資源要素進行一體化規劃、布局、使用,這既是一次城鄉各種要素資源的深度重組過程,也是一次城鄉利益格局的深度調整過程。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同時,高臺縣委、縣政府清醒地認識到,即使該縣的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全縣仍將有7萬多群眾生活在農村,搞好新農村建設必將是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一項重要工作。
對此,高臺縣在尊重群眾意愿的前提下,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農村環境整潔為突破口,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導向,從全縣農村歷史人文、資源稟賦、村莊區域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實際出發,按照“生活社區化、生產專業化、農民知識化、環境田園化、管理民主化”的目標和“城郊村向縣城集中、周邊村向集鎮集中、邊遠村向中心村集中”的原則,積極探索打破村社行政區域界線,整體布局新農村建設,不斷完善夯實農村基礎設施。
通過資源重組,將巷道鎮及合黎鎮部分整合到中心城區,先后在全縣農村集鎮和中心村規劃布局了17個聚集人口在百戶以上的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了5個具有農村特色、田園風格的小康住宅示范點,形成了較強的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有效加速了城鄉無差別發展和農村群眾的就地城鎮化。目前,已在6個規模較大的新型農村社區中配套完善了服務、管理、福利三大類公共服務設施,農村社區居民基本實現了與城鎮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務。
新型城鎮化不是單純的建設任務,為了徹底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城鄉差別,高臺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工作,始終把改革作為破解城市發展各種困難問題的根本方法,立足縣情實際,積極推進土地、投融資、行政審批及農村資產、耕地等體制改革創新,不斷提高城市公共設施的支撐力、公共服務的供給力、公共管理的執行力和公共資產的運營力。
為破解資金瓶頸,高臺縣建立融資平臺,組建成立城投公司、農投公司、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及大湖灣旅游文化公司,設立縣政府金融辦,制定出臺扶持金融發展的優惠政策,利用國債項目、亞行貸款、省級補助資金等為重點工程融資,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投融資機制。
為激發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積極性,盤活農村沉睡資產,高臺縣結合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成立了高臺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建立了《高臺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地上附著物抵押貸款管理辦法》等制度,認定登記家庭農場319家,土地規模達9萬畝,并為經營主體頒布了《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和《農業設施產權證書》。同時,啟動高臺縣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地上附著物抵押擔保貸款試點工作,金融機構為農戶發放土地經營權和產權抵押貸款1.037億元,為推動土地經營流轉及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提供了有力的保證。高臺縣還著力開展了與戶籍制度改革相適應的綜合配套制度改革,實現了居民養老城鄉并軌管理,城鄉醫療救助、臨時救濟、社會互助等已實現城鄉一體化。
在推進獨具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高臺縣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放眼長遠,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任務依然艱巨。下一步,高臺縣將緊緊抓住被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的機遇,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注重城鎮發展質量,探索出一條適合西北內陸干旱區綠色城鎮化的路子,努力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綠色支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