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為進一步推進醫改,深圳市在全國率先取消新建市屬醫院編制,取消公立醫院行政級別,全面實行“以事定費、以費養事、以事定崗和按崗聘用”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改革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模式,現已有編制的“老人”不變,新入職醫生則不再有編制。
“新入職醫生不再有編制”,在這樣一個信息面前,不知道準備入職的深圳醫生心境如何。曾經,對在公立醫院工作的醫生來說,有沒有編制絕對是一個沉重的問題。
按照人事制度中的編制管理辦法,事業單位編制數等于員工數,即一個編制對應一個崗位,也對應著一個員工。為了避免財政撥款供養人員的無序增長,主管部門對編制進行著嚴格的控制。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醫療機構,與編制對應的員工已不敷應用,于是醫院不得不引入大量編外人員。在很多公立醫療機構,不僅大量護理人員、醫技人員沒有編制,甚至部分醫生也沒有編制身份。
在嚴格的編制管理之下,員工沒有編制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做著同樣的工作,但卻拿不到同樣的薪酬,意味著社保等待遇迥然不同,意味著職稱評定中可能遭遇梗阻,真是說起來都是淚。
編制被附加了諸多利好,作為理性經濟人,醫生的選擇幾乎不言而喻:沒有編制的費盡周折也要得到一個編制;有編制的則不愿意離開,即使放開多點擇業,對公立醫院有編制的醫生們也沒有多少吸引力;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學生擇業時,首選多為公立醫院,原因很簡單,那里有編制……
編制既然如此重要,現在新入職醫生都不再有編制,其帶來的震動又將如何?
其實,在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這并未成為嚴重的問題。改革之所以如此平靜,應歸功于此前的探索:早在2012年,深圳便有了一家醫院沒有行政級別、員工沒有編制身份的公立醫院即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在這所醫院的最大科室內科有110個醫生,其中近半是主動放棄編制從其他公立醫院跳槽而來的。不能給醫生編制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靠什么吸引醫生?一言以蔽之,其薪酬制度充分體現了醫生的勞務價值,醫生的年薪起點是40萬元,最高的顧問醫生年薪更接近100萬元。
從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實踐中可以看出,曾經讓無數醫生競折腰的編制實為雙刃劍:它既代表著保護,又是一種巨大的束縛。這種束縛因人而異:技術水平越高的醫生,編制的束縛作用就越大。這是由醫療行業的特點而決定的,很簡單,醫生原本就該靠技術享受生活,而非躺在編制上吃飯。
醫院取消行政級別、醫生取消編制,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在人社部近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李忠在介紹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時明確表示,將“研究制定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而在這一輪改革大潮中,深圳的探索無疑將提供寶貴的借鑒。
取消醫生編制的意義當然重大,促進公平、有利于實現人才流動等都是幾乎不言自明的利好。但有一點也無法諱言,即對于改革的相關各方來說,任何改革都是考驗。小而言之,無編制時代,因為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的差別日益縮小,醫生的職業前景從而更為廣闊,但要實現其期望的勞務價值,就必須致力于提高專業水平;醫院在用人方面從過去的單向選擇變成雙向選擇之后,固然擁有了更大的用人自主權,但是為如何留住核心人才也不能不進行周密思考。大而言之,無編制時代又給財政投入出了一個難題,過去政府對公立醫院主要按編制進行投入,盡管頗多弊端,但簡便易行是最大的優點。進入無編制時代,政府對醫院的投入怎樣才能更公平更合理也更具效率,關系重大,不能不深長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