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心區域功能,帶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
要在都市化或準都市化的區域重點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適時適度改造農村居民點的聚落形態,再造已經失卻的城鄉生態環境,保護對城市生態環境起著重要作用的生態綠地和環境濕地,形成與小城鎮和農村居民點合理分布、功能有別、緊密聯系的城鄉空間布局。
要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與區域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產業及人口的集聚結合起來,合理確定中小城市的發展功能和發展目標,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吸納能力、承載能力、特色能力和縣域經濟帶動能力。東部地區重點完善小城鎮功能,促進區域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中部地區重點加大對縣城、中心鎮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小城鎮支農產業發展;西部地區重點發展工貿、旅游和邊貿小城鎮,完善公共服務網絡。
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引導小城鎮特色發展
城市和鄉村在國家發展中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在不同的城鄉聚落空間承擔著不同的功能或職能,城鄉空間有差異化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重要規律與內涵。所以,我們要因地制宜,明確城鄉空間有差異化的發展,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絕不是要把農村變為城市。
一般來說,廣大的農村地區要承擔起國家的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環境安全以及能源安全的重任,以安全保證城鎮化的健康發展。鑒于此,要優先發展能夠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建制鎮,特別是為農村特色產業服務的特色鎮,有一定產業基礎吸納農民工的工業鎮,承接大中城市產業轉移的工貿小城鎮,有效改善周邊農村地區人居環境的中心鎮。
對純農業地區、牧業地區、生態保護地區,重點是加強以小城鎮為主的基礎設施延伸服務,吸納支持農牧業產業化、現代化發展的多種服務業,將政府支配的公共資源優先向國家重點鎮配置,促進城市的優勢資源和先進要素向農村地區流動,引導小城鎮有特色地發展。
加強制度創新與機制建設,強化城鎮化對區域經濟的引領
我國眾多的小城鎮,是帶動縣域經濟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龍頭,將這一部分城鎮做大做強,就增強了城鎮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和輻射作用,也進一步加強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統籌協調發展。
首先,國家“十二五”規劃要將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作為重點支持發展,積極促進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優化空間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承接產業轉移,提升城鎮品質,在制度安排、政策引導、措施落實等方面給予保障和支持。
其次,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于推進城鎮化和小城鎮建設的基礎性作用,吸引各類生產要素和市場要素向小城鎮集中,優化各類資源配置,尊重小城鎮發展優勝劣汰和自然融合的生態過程,國家重點打造支持小城鎮發展的金融市場與信用環境,成立專項基金,支持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積極發展完善小城鎮的城市功能,尤其是產業能力和基本的公共服務能力,推動小城鎮向著小城市發展。如啟動設市機制,改革設市模式和基礎條件要求,將依建制設市改為按經濟實力和非農經濟活動狀況劃塊設市;研究市管縣的行政模式,弱化地級市的直接管權,強化縣一級政府的公共財政支配權;對高新技術經濟開發區、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等,有城鎮功能的行政實體實施新一輪的促進發展政策;按照獨立稅種、擴大稅源、穩定稅基、提高稅率、專征專管專用的原則,將城市維護建設稅改革為城鄉建設維護稅。
加強公共政策指引,探索農民進城進鎮新模式
我認為,要下決心轉變農民長期以來光屁股進城、在城市中完成生存與發展的原始積累的傳統城鎮化發展模式。這需要加強公共政策對吸引農民進鎮就業定居的指引,探索出農民帶資產進城進鎮參與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比如,要探索農村非留用地發展的模式,讓農民自行選擇進城進鎮轉戶定居,還是留在農村生活。研究新生代農民工共享城鎮化發展成果、參與改革發展成果共同分配的路徑,以實現向市民化轉化。
依靠科技進步,推動小城鎮綠色發展
城市和城鎮是地球上能源和資源消耗的主體,統計認為,城市人均能源的消耗是農村的3倍。今天,我國的城鎮建設消耗了全世界45%左右的水泥、38%的鋼材,我們房屋使用中的能耗占了全國能耗的40%。
因此,我國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進程中大力推動小城鎮綠色發展。城鄉規劃要不斷關注發展目標的設定,更要關注發展過程中的綠色政策設計。不但要看改革成果分配的公平性,更要關注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條件和發展環境的公平性。
首先,加強小區域規劃促進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比如在共用河流水系的流域地區、城鎮交通緊密聯系的地域、有共同生態環境挑戰的小城鎮地區,為共同應對生態環境資源的挑戰、共同組織對共享資源的利用、共同協調對緊缺資源的統籌使用,共同協調跨城鎮邊界的小區域規劃,擬定共同的行動綱領,提出趨近的規劃目標,制定共同約束的發展環境,提高共同發展的利益追求,放大共同發展的效應,解決發展的惡性競爭和環境沖突。
其次,用科學規劃設計正確引導小城鎮健康發展。如編制能夠覆蓋整個地區的交通規劃,科學合理地引導步行、自行車和公共交通的出行,盡可能減少鐘擺式交通。對城鎮建設的土地利用盡可能實現混合功能,盡可能減少噪音、污水、空氣等污染。以合理的工程措施,更重要的是以非工程措施來應對雨洪威脅。規劃城鄉交融的綠色空間,保證小城鎮的綠地面積。更加有效地節約使用水資源,對節水做出更有遠見的規劃安排。
最后,以關鍵技術應用推廣保障小城鎮綠色發展。如推動太陽能屋頂計劃和風光互補路燈照明系統,實施低沖擊的開發模式,實現與現代綠色建筑相結合的分布式農業系統;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循環利用技術;加強對二氧化碳排放動態監測,倡導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水再生利用工程與水生態修復技術;推動交通導向的開發模式與“雙零換乘”相結合的綠色交通等。
特別是要重視保護特色農產品的原產地及其特殊的生態環境,保護傳承鄉土文化的農村聚落形態,保護依附歷史文化特色景觀的小城鎮。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李兵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