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聶先生稱遭遇“呼死你”軟件攻擊,每小時600個電話打進,還被要求轉賬300元可停止騷擾。事實上,與其有共同遭遇的不在少數。通訊專家介紹,可下載一些攔截軟件,通過設置攔截無主叫號碼電話,便可脫離困擾。警方則建議市民遇到上述情況,可立即報警求助。(7月17日《新京報》)
從一些報道可知,聶先生遭遇“呼死你”軟件騷擾攻擊并非孤例。據報道,有人因得罪他人被“呼死你”騷擾,有人因網購時做出差評被店家用“呼死你”不斷騷擾。可以說,作為城管部門為清理小廣告而發明的利器,“呼死你”已經成為比小廣告更擾亂人們安寧的牛皮癬。筆者認為,雖然目前尚無有效打擊“呼死你”的技術策略,但也不能僅靠用戶下載攔截軟件,不妨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嚴格落實實名制,鏟除滋生“呼死你”軟件的土壤。
在互聯網時代,“呼死你”軟件的傳播下載顯然不需要賣家與買家見面的方式進行,而是借助網絡渠道大肆傳播。譬如,買家要使用“呼死你”軟件時,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尋找賣家,雙方再通過電話或網絡社交軟件完成交易。但是,雙方的聯系及交易轉賬過程顯然不可能隱匿無蹤,不留痕跡,而需要借助于電話、借助于網絡聊天工具,借助于銀行卡或網絡支付工具。那么,在電話實名制、銀行賬戶實名制乃至網絡支付實名制的背景下,只要能夠阻斷其中任何一種渠道,就能降低“呼死你”的傳播概率。或者說,可以從上述任何一種“作案”渠道順藤摸瓜,追查到買家和賣家。
即便通過上述方式打擊“呼死你”軟件有難度,也可以從騷擾者實施侵權行為的過程著手。很多騷擾者利用“呼死你”不斷騷擾他人的目的無非是獲取非法利益,要求受害者支付少量錢財以換取安寧。如此事件中聶先生就被要求通過微信轉賬的方式支付300元才能解除騷擾。由此可見,微信實名制并未落到實處,騷擾者屬于漏網之魚,因為稍有常識者在實施違法行為時均不會傻到暴露自己的身份。假使微信實名制和銀行賬戶實名制得以嚴格落實,騷擾者獲取錢財的風險大為增加,必然會有所顧慮。
值得強調的是,“呼死你”軟件的泛濫與互聯網的發展不無關系。這就要求網絡運營者須盡到監管責任,有效阻斷違法軟件的流轉渠道。如搜索引擎服務商應設置關鍵詞屏蔽“呼死你”軟件,電商平臺或應用商店須嚴格遵循實名制,如實登記軟件開發者與提供者的個人信息,及時下架或屏蔽違規軟件和來源不明軟件,切斷“呼死你”的傳播源頭。
在互聯網上,“呼死你”軟件的傳播均會有跡可循,留下蛛絲馬跡,只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嚴格貫徹實名制,打破傳播鏈條中的任何一環,都能一定程度上阻止此類違法軟件的傳播。長遠來看,有必要對這些惡意軟件嚴格管控,僅限于特定用途,嚴厲懲戒擅自開發、傳播和使用行為。而電信運營商更要更新技術手段,設置維護信息安全的屏障,將未實名登記和來源不明的呼叫攔截在正常的通信渠道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