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首個國家公園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率先邁出生態體制改革第一步。試點整合了園區國土、環保、水利、農牧等部門編制、職能及執法力量,建立覆蓋省、州、縣、鄉的4級統籌式“大部制”生態保護機構。
根據部署,青海將于2年內陸續完成全部試點改革任務。
位于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是亞洲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全球最敏感的氣候啟動區之一,發源于此的江河之水覆蓋我國66%的地區。上世紀末,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因素使這里的草原、湖泊、冰川等生態系統持續退化,對下游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產生不利影響。
2005年,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10年來國家在此累計投入的資金接近90億元,近10萬牧民搬離了草原,超過70萬戶農牧民主動減少了牲畜養殖數量。經過10年保護,這一地區生態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水資源量增加近80億立方米,草地產草量整體提高了30%。
“然而,生態治理過程中政府各部門管理權屬不清、職能交叉、執法合力缺乏等問題日益凸顯。與此同時,因生態保護而禁牧、減畜的牧民長期增收艱難,其中不少還亟待脫貧。”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籌)局長、青海省生態保護和建設辦公室主任李曉南說。
為此,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選取12.31萬平方公里的典型代表區域劃入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范圍涉及青海果洛、玉樹兩個藏族自治州的4個縣,下設黃河、長江、瀾滄江三個園區,將于此探索更有效、科學的生態保護新模式,力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贏發展。
“今后在制定草原恢復治理政策時,區域內的森林、冰川、濕地等也將得到有效兼顧;在日常巡查中,過去分屬于森林公安、草原監理、漁政執法等部門工作人員發現任何危及生態安全的情況均可及時介入,不再掣肘于原有權責范圍;各級保護機構的溝通渠道被有效打通,重大生態問題將得到更及時的處置。”李曉南說。
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還將于2017年完成對“一刀切”式生態治理模式的改革。因地施策,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劃分出長江、黃河、瀾滄江3個園區,各有保護重點。依照各地生態地位及現狀,3個園區又被細分為核心保育區、生態修復區、傳統利用區及居住游憩服務區,分別承擔嚴格保護、生態治理、有機農牧、居住旅游等功能。同時各區被進一步細化為大小不等的網格,每個網格由專人負責,“一格一策”實施精準生態保護、治理和利用。
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還有望重新定位與生態保護相關的各個主體,突出社會廣泛參與,更加注重牧民權益。“公園既要保護生態,也要利用生態來改善民生。”李曉南說,園內6.15萬牧民與山水林河湖、野生動物等都屬于國家公園的組成部分,應受到不偏不倚的對待。
三江源國家公園陸續優先從貧困戶中選出近1萬名具有勞動能力的牧民充當生態管護員,占園區貧困總人口的比例近半。他們將執行日常巡護、監督執法輔助、生態監測等任務,完成績效考核后每月將獲得1800元的政府發放收入。目前,牧民生態管護員正進行生態知識技能培訓,將于近期上崗。
三江源國家公園建成后每年都接受小規模預約訪客,允許科研人員、非政府組織及志愿者參與生態體驗、保護及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