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斷層是地震地質災害的“元兇”,它不僅是產生地震的根源,也是嚴重的地震災害帶。6月29日,中國地震局在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研究員就我國活動斷層探察進展及相關應用做了介紹。
徐錫偉表示,持續地、高質量高水平地開展活動斷層探察,準確定位活動斷層位置及發震危險性,不僅在科學上有利于深刻認識地震發生規律,而且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活動斷層探察取得豐碩成果
據徐錫偉介紹,為了有效提升我國防震減災基礎能力,我國自2000年以來就開展了中國活動斷層探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主要進展體現在城市活動斷層探測和1:5萬活動斷層填圖兩個方面。
目前,全國已經完成了4座直轄市、22座省會城市、43座地級城市、5座縣級城市的活動斷層探測工作。由中國地震局牽頭起草并頒布的地震行業技術標準DB/T 15-2009《活動斷層探測》,開拓了在復雜的城市環境中找出潛在的地震災害源的新途徑,為規范城市活動斷層探測提供了技術保障,有效地減輕了城市地震災害。
據悉,以整座城市區為探測對象、以活動斷層避讓為目標的城市活動斷層探測工作在國際上乃是首次。
徐錫偉表示,中國地震局于2009年起正式啟動1:5萬活動斷層填圖工作,目前已經完成了“華北地區”和“南北地震帶南段”兩個地區合計長度7320公里55條主要活動斷層填圖,南北地震帶北段28條主要活動斷層填圖正在進行中。這些成果已經用來確定未來地震危險區,為重大基礎設施避開活動斷層提供依據。
活動斷層探測“功在今朝、利在千秋”
徐錫偉在回答記者關于活動斷層探測投入的提問時表示,針對一個城市的探測由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解譯、地球物理勘探、鉆孔探測、古地震探槽開挖和識別、地層年代樣品系統測試等部分組成,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地震行業標準DB/T 15—2009《活動斷層探測》規定的工作內容進行探測,一個地級城市范圍內的探測大概需要花費1000萬元左右,這筆錢與城市建設相比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最終探測結果也將為城市規劃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等關鍵步驟提供科學依據,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針對我國復雜的地質情況,往往需要幾代人不斷地努力和投入,開展探測研究。”徐錫偉說,“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決策部署,我們國家將有很多新的城市和鄉鎮拔地而起,城鎮化建設若能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那可謂是‘功在今朝,利在千秋’。”
讓“活動斷層避讓”走好“最后一公里”
據悉,活動斷層同震錯動對地面建(構)筑物的直接損壞已經成為不爭的科學觀測事實,但如何進行避讓在我國尚缺乏可以執行的法律依據。
就此問題,徐錫偉表示,我國《活動斷層避讓》地震行業標準的征求意見稿已經起草完成,避讓標準將就一般建(構)筑物和特殊建(構)筑物的避讓距離,以及避讓標準的試用條件等問題進行詳細考慮和規劃。
“現在正在征求各行各業的意見,特別是建筑部門和規劃部門技術專家以及管理人員的意見。”徐錫偉說,“我們爭取使活動斷層避讓的標準盡早出臺,走好活動斷層探測結果轉化為減災行動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