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型城鎮化 在他們的眼中是啥樣?
在絕大部分農民工的眼中,背井離鄉,奔赴大城市打工是確保收入的重要途徑。和大城市相比,小城鎮似乎缺乏吸引力,但實際上,小城鎮帶動農村、連接城市,既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舉措。
近3年來,四川大力實施“百鎮建設行動”,每年遴選100個小城鎮重點培育。那么在城鎮化進程中,小城鎮該如何發展才能吸引農民留在家門口就業?在農民工心中,留在小城鎮又有哪些擔憂?近段時間,記者深入一線調查,透過不同人群的不同視角,了解我省城鎮化發展中的問題、機遇和思路。
A
農民工眼中的城鎮化
個案點擊“小鎮發展還是太慢,短期不打算返鄉”
再有一個星期,2016年的一半就過去了。家住南充市高坪區東觀鎮的蒲映泉又一次拿起了手機,給身在東莞打工的兒子蒲龍打電話:“國慶回來得到不?”“國慶太忙了,估計莫法,元旦我爭取嘛。”電話那頭,正在加班的蒲龍匆忙回答后,便掛斷了電話。2011年大學畢業后,學習外貿專業的蒲龍來到了廣東東莞市的一家塑料袋貿易公司工作。一干就是五年的他,從未想過回南充老家。
“從生下來到初中畢業,我人生的前15年都是在鎮上度過的。高中三年到了高坪區,但還是沒走出南充市。”在蒲龍看來,小城鎮冷清的街道、老舊的房屋、稀少的人口是他對家鄉的全部印象。要想過上好日子,就得到大城市發展,這是蒲映泉從小給蒲龍灌輸的觀念。努力讀書,考出小鎮,則是蒲映泉給蒲龍制定的終極目標。
時光飛逝,如今蒲龍早已習慣了沿海城市的生活。吃慣了清淡飲食的他,現在連一點辣味都沾不了了。若是小城鎮加速發展,是否會考慮再次回到家鄉小鎮?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面對提問,蒲龍一番思索后,給出的答案是“不”。蒲龍說,今年春節,他花了5天時間回家走了走親戚,隨后便返回了東莞。“小鎮發展還是太慢了。每年回來都感覺沒啥變化,鎮上還是那點大地方,還是那一條主街道,還是那一排排老房子,樓底商鋪也沒見變多。”蒲龍告訴記者,“但這幾年的南充市區就變化很大。如果返鄉就業,我可能會選擇南充,雖然鎮上也有企業,但我還是覺得城市的就業機會多些,收入也高些。”
問題分析
人口少基礎差 小城鎮“硬傷”多“小鎮人口稀少就缺乏人氣;缺乏人氣等于缺少勞動力,就難聚產業;產業缺失就掙不到錢,留不住農民,進而陷入惡性循環。”在省住建廳村鎮建設處副處長李南希看來,四川小城鎮人口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人少”成了小城鎮發展的 “硬傷”。為了摸清全省小城鎮最新常住人口情況,省住建廳和中共四川省委政研室專門組成了聯合調研組進行調查。三個月的時間,讓一份數據浮出水面。記者在 《“百鎮建設行動”專題調查報告》中看到,目前我省縣城以下的建制鎮1904個,其中常住人口在8萬人以上的只有7個鎮;5至8萬人的鎮只有11個;3至5萬人的鎮有103個;1至3萬人的鎮多達492個;1萬人以下的鎮更是達到了1291個。鎮均常住人口只有0.58萬人,遠低于全國鎮均常住人口水平。
除了人口少,在空間布局上,我省小城鎮分布地域差異也十分明顯。其中,成都平原地區分布的小城鎮最為密集,總體發展水平較好,吸引人口較多,數量占全省小城鎮的42%。還有58%分布在川東北地區、川南地區、攀西地區和川西北地區,各地區小城鎮人口所占比例分別為28%、21%、6%和3%。這意味著我省超過半數的小城鎮分布零散、人口稀少。
B
鎮長眼中的城鎮化
個案點擊
全方位“動刀”柳林鎮煥然一新
6月16日,天氣涼爽。經過一夜大雨,巴中市恩陽區柳林鎮當天氣溫只有24攝氏度。走在新建的銀杏大道上,柳林鎮鎮長劉紅軍心情格外好。自從成為“百鎮建設行動”的第一批試點鎮后,柳林鎮多年來待解決的問題都解決了:資金、用地、人才、規劃、放權全都一步到位,讓柳林鎮的面貌煥然一新。
首先是資金。劉紅軍坦言,入選“百鎮建設行動”試點鎮后,資金問題得到了極大緩解。在省財政撥款、地方配套資金支持下,柳林鎮的道路修建、場鎮翻新等項目陸續展開。記者在當地提供的全鎮資金使用情況清單上看到,目前柳林鎮主街道及人行道鋪裝投入320萬元;全鎮綠化投入330萬元;修建路燈投入60萬元;管線入地投入80萬元;雨污分流投入220萬元…… “總共3340萬元的充足資金,還讓鎮上請來了農業、工業等各領域人才,給我們的干部和群眾進行了農技知識、產業規劃等各方面培訓。”劉紅軍告訴記者,用地方面,試點鎮還擁有了60畝城鎮建設用地指標,全鎮借機改造危舊房420戶、棚戶區280戶,切實改善了群眾住居條件。
有了錢,有了地,怎么規劃也很重要。在鎮辦公室,劉紅軍給記者拿出了各式各樣的柳林鎮發展規劃:“一心三軸六片區”發展規劃、“一核一帶一環三區多點”“1+6”連片扶貧工程……“詳盡的規劃讓柳林鎮的發展走上了正軌。”劉紅軍說。
問題分析
缺乏量身定制的規劃 小鎮發展停滯不前
截至2015年底,四川城鎮化率僅為47.7%,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4個百分點,《“百鎮建設行動”專題調查報告》指出,我省2000多個建制鎮普遍 “苗多不壯”,小城鎮發展缺乏動力、活力,發展速度相當緩慢。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部分小城鎮鎮長、副鎮長都表示小城鎮發展難度很大,不少鎮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基礎設施“欠賬”較多,面臨較大資金和建設用地指標缺口。
一些小城鎮鎮長告訴記者,在大城市面前,小城鎮沒有明顯的優勢。省內大量勞動力外流至沿海城市,為當地創造了大量價值。如果吸引這部分農民回省就業、創業,不僅能為小城鎮聚集人氣,刺激內需,促進我省經濟發展,還能免于長途奔波,照顧到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
在發展和規劃上,鎮長們則表示不少鎮都缺乏量身定制的規劃,導致產業趨同、缺乏特色、建設粗放、違規占地等問題。“在最早的21個省級重點鎮里,就有14個鎮缺乏相應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規。”李南希認為,建制鎮不論大小、經濟實力,都按相同方式管理:構成鎮行政基礎的職能部門大量被市、縣垂直領導,而“鎮財縣管”制度將財權上收、事權下放,這往往導致“小馬拉大車”、“有限的權力承擔不了無限的責任”等問題。
C
專家眼中的城鎮化
大、中、小城市要共同發展
大城市無限發展,小城鎮停滯不前?身為省住建廳廳長,同時也是城鎮化領域的專家何健認為,中國的城鎮化要大、中、小城市共同發展,盡量讓農民在家門口就業,掙錢、顧家“兩不誤”,不僅能降低農民城鎮化成本,還能加快中國城鎮化進程。
“這一點德國做得比較好,值得我們學習。”何健曾實地考察過德國,并將德國與四川進行了對比。東德、西德加起來只有35萬平方公里,四川48萬平方公里;德國人口8200多萬,四川人口超過9000萬;德國2530個城市,四川加上鄉鎮有1800個城市;德國10萬人以上的城市,只有52個,居住了全國30%的人口,其余70%的人口分布在10萬人以下的城市,而四川成都就集中了1000多萬人口。
“德國幾千人上萬人的小城市比比皆是,就沒有大城市堵車、污染等問題。”何健表示,德國小城市發展得好,跟他們的規劃和理念有很大關系。“德國小城市哪怕只有幾千人,基礎設施和大城市沒有多少差別的。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大企業大公司以及高校全在大城市,而德國的大企業大部分在小鎮上,德國的高校大部分也在小鎮上,為小鎮提供了足夠的就業崗位。”
當前,國家提出要解決好“3個1億人”問題,即到2020年,促進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3個1一億人就是平衡大、中、小城市發展的措施。”李南希告訴記者,“百鎮建設行動”就屬于第3個1億人范疇,指現在還在農村的人口,特別是在城鎮化水平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讓他們就近城鎮化,是促進全國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所在。
小鎮發展要發揮地方能動性
在小鎮發展的同時,小鎮和小鎮之間的對比也要體現出來。“要有比拼精神,發揮主觀能動性很重要。”李南希認為,受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影響,一些鎮的“一把手”們對“百鎮建設行動”的理解、對新型城鎮化的理解是有偏差的。這一偏差就決定了在建設規劃、資金投入上的決策差異,進而影響小城鎮建設的成效。
“基層執政者是落實政策的最后一道關口,為讓政策發揮更大效應,首先應該對政策的理解更加透徹。”李南希認為,基層執政者要在培訓上多下功夫,多和其他地區,尤其是先進地區同行交流,提升視野,學習經驗。在方法上,書記、鎮長們要提升學習能力,不要怕模仿,該“拿來主義”的就拿過來用,學會分析自身的優勢,揚長避短,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