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寧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的成果
當前,南寧市新型城鎮化建設最大的機遇是區位優勢。首先,南寧是首府城市,在構建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打造北部灣經濟區升級版、建設西江經濟帶、建設沿邊金融改革綜合試驗區、中央賦予廣西在“一帶一路”戰略中三個定位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南寧市將承擔重要任務。其次,城鎮化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奠定了基礎。具體體現在:城鎮化率逐步提升;城鎮體系框架基本形成;產城融合具有一定基礎;五象新區建設初具規模;相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多元少數民族特色的建筑風貌初顯。
二、南寧市新型城鎮化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資金壓力大并且時間緊。自治區落實國家推進“三個1億人”城鎮化工作,要求南寧市截止2020年實現農業轉移100萬人口。這100萬人口可向兩個方向轉移:一是全部在南寧市從農村向城鎮轉移,如果城鎮化成本按照每人8萬至10萬元計算,則需要資金800億至1000億元。二是南寧市部分農村人口向外市轉移,主要是以外出務工的方式轉移。南寧市現有外出務工約40萬人左右,尚需轉移農業人口60萬人,需要資金480億至600億元。
(二)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從縣域來看,各縣經濟基礎薄弱,特別是二、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產城融合不緊密。如2014年縣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僅占全市的27.55%;從鄉鎮來看,不少鄉鎮仍然以農業、傳統商貿服務業為主,缺乏特色主導產業,未能形成支撐城鎮可持續發展的優勢產業。
(三)公共設施服務輻射能力低。不少城鎮特別是縣城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建新道路、新廣場、新產業園區、新建筑等,對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投入不足,導致生產、生活受到影響。
(四)優惠政策落地能力弱。從調研情況來看,集中反應在:不少干部仍然固守傳統的思維定式,最重視、最關心的是向市政府要資金,熱衷于擴大城市規模、搞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缺乏創新思維和創新方式,對產業發展、制度改革、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等方面普遍等上級指令,沒有提前做好改革創新的準備。這導致新型城鎮化建設措施缺乏針對性。
(五)與國家和自治區設定的指標存在差距。在新型城鎮化建設指標中,自治區層面包括城鎮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土地利用、資源環境、人民生活等6個層面25個指標,國家層面是4個層面18個指標,自治區比國家多出的2個層面和7個指標,是對國家層面的細化。2011年至2014年期間,南寧市總體而言,一是指標體系、統計項目不全;二是新型城鎮化建設仍然是側重在工程項目建設;三是基礎設施逐步改善。
三、南寧市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徑的思考
圍繞構建“中心城區+小城鎮+新農村”的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體系,在客觀評估新型城鎮化建設基礎上,對戶籍改革、土地改革、產業發展、社會保障、新農村建設等“五位一體”制定改革和發展路線圖,優化資源配置,加強組織領導,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一)緊扣發展總體部署,制定改革路線圖。首先是依據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文件,比較并調整政策差異;其次是根據國家和自治區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求出臺缺損政策;最后是結合南寧市的實際情況制定城鄉協調發展的政策措施。
(二)確定“五位一體”目標,分解新型城鎮化主要任務。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緊密相關,主要涉及政府、企業和農民,關鍵環節是土地流轉和農村勞動力轉移,需要政府統籌土地、戶籍、財稅、融資、社會保障等制度改革。依據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方案、參照改革試點城鎮的經驗,結合南寧市工業、農業與城鎮化的協調發展和“壯”文化發展。
(三)突出差異化發展,大力發展縣城和中心鎮。南寧市新型城鎮化建設應采取差異化發展戰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類推進、協調發展。其中,在6個主城區,圍繞土地改革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在縣域經濟較發達的橫縣和賓陽縣,采取做大縣城、中心鎮模式;在偏遠貧困的上林、馬山、隆安等縣,實行“家庭農場+農業與旅游業產業聯動”發展模式。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業、就地城鎮化,建議重點發展縣城和中心鎮。加大縣城和中心鎮的資源要素集聚,推動產業化,提升醫療、教育、住房、購物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輻射能力。
(四)充分讓利于民,提高保障服務的能力。一是改善農民進城發展環境。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措施,將農民工返鄉創業和農民就地、就近創業納入政策扶持范圍,積極拓寬城鎮就業渠道,鼓勵自主創業就業,提高城鎮吸納就業能力。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鼓勵將有穩定職業并在城鎮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逐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落實以公辦學校為主、以輸入地為主解決好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的政策,關心農村留守兒童。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建立健全農民工養老、工傷、失業、生育等保險制度,加快推進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市內外的聯網、異地結算、轉移接續等工作,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逐步實現農民工就業創業、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基本養老、公共醫療、住房租購等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為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鎮創造良好條件。
二是著力解決落戶難問題。要重點把市區、縣城和中心城鎮作為人口轉移的主要承接地,解決好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落戶問題。落實好差別化落戶政策,合理確定市區落戶條件,全面放開城鎮落戶限制,實施城鄉戶口一元化管理,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合理分布。研究制定農民落戶有關計生、教育等過渡政策。
三是建立農地承包權退出補償機制。有計劃地開展試點,完善土地確權,探索建立農地、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妥善解決進城務工農民市民化后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問題。探索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城鎮社會保障、以宅基地使用權置換城鎮住房“雙置換”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農村和農民土地財產資本化,實施土地規模經營,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四是切實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特別是在異地搬遷扶貧方面,應就近城鎮安置,把移民安置與城鎮建設、集鎮商貿、產業發展結合起來。
(五)針對生產要素配置,推進關鍵環節的機制創新。一是創新建設投融資機制。要整合政府投資,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示范和放大作用,采用市場化方式,對城鎮土地、空間等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進行市場化運作,促進城鎮發展。積極推進多樣化的融資方式,籌集項目建設資金。鼓勵和引導銀行增加對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放貸量,做大做強政府性投融資平臺。規范投融資平臺管理,引導金融機構資金投入城鎮化發展。激活社會資本,探索實行PPP等方式,建議相關部門研究出臺社會資本投資城鎮公共基礎設施的具體辦法。
二是創新土地保障機制。進一步加強城鎮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依法保障城鎮發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建立健全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的機制,積極推進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和低丘緩坡土地綜合開發工作,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積極探索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依法流轉機制,并鼓勵其依法有償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建立健全城鎮、園區低效用地再開發激勵約束機制,推進舊街區、舊廠房、城中村等改造和保護性開發,整合利用工業園區閑置土地,盤活城鎮建設用地存量,建議由市國土、發改、工信、規劃等部門聯合研究工業園區閑置土地利用的相關具體辦法。
三是創新財稅支持機制。建立健全財政激勵約束機制,加大財政性資金對城鎮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設施的投入,通過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等措施,充分發揮各級政府財政性資金的導向作用。建議設立南寧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項資金,加大對全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支持力度。
(六)科學編制城鎮規劃,強化規劃實施監管。一要注重多規的協調性,科學完善城鎮規劃。二要注重規劃的特色性,展現壯鄉人文風貌。三要注重城鎮規劃的嚴肅性,確保執行到位。
(七)加快發展特色支柱產業,壯大城鎮經濟實力。一是謀劃好縣域產業發展。武鳴區抓住撤縣設區機遇,緊緊依托與南寧同城化發展的地緣、資源優勢,圍繞首府需要的工業、服務業、農業的配套和補充來贏得發展,加強與廣西—東盟經開區的對接協作,促進共融發展。橫縣要抓住西江經濟帶、北部灣經濟區加快開發建設等機遇,加快發展以港口為依托的現代工業、商貿物流業,做大做強現代特色農業。賓陽縣要發揮民營經濟發達和交通樞紐作用,大力扶持培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特色民營經濟,打造一批知名民營經濟品牌,走出一條特色資源開發帶動經濟發展的好路子。上林縣要充分發揮生態優勢,抓好旅游名縣創建,發展生態產業、養老產業,打響“長壽之鄉”“生態養生”旅游品牌,抓好生態特色種養業,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帶、優勢農產品基地和標準化示范區。馬山縣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做大、做強資源性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高標準開發旅游資源,規劃建設一批高檔的旅游項目,提升旅游業的層次。隆安縣要充分發揮好作為首府縣域腹地和擁有兩個特色工業園區的優勢,做大、做強現代資源產業和園區工業,擴大特色現代農業發展規模,提升特色旅游業發展水平。
二是分類推進城鎮產業發展。縣城和重點鎮要結合自身基礎條件優勢,做強產業支撐,通過辦好工業園區、發展特色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和服務業,努力構建特色突出、結構優化、功能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
三是抓住產業發展的關鍵。要把重大項目建設作為推動城鎮化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做到項目建設具體化、方案化、責任化。加強重大項目策劃,重點策劃一批事關城鎮化長遠發展的基礎設施、環境資源、社會民生和產業發展項目。優先安排重大項目用地指標,優先調劑環境容量,優先提供資金保障,優先供應水電氣運,促進項目快落地、快建設、快投產。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切實幫助中小企業緩解資金壓力。
(八)發揮地域人文資源優勢,著力打造特色文化。一是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各城鎮要深入挖掘弘揚壯鄉優秀民族文化元素,展示壯鄉民族風俗、民族演藝、民族服飾、民族建筑,唱民歌、傳民歌、匯民歌,演繹獨具魅力的“壯鄉歌海”特色。
二是打造特色東盟風情元素。發揮南寧作為中國—東盟開放合作前沿中心城市優勢,薈萃東盟民族元素、凸顯東盟文化特色、展示東盟地域風情,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東盟風情”旅游品牌。
三是打造特色壯鄉建筑風貌。注重挖掘整理壯民族特色民居、特色建筑風貌,融入壯錦、繡球、銅鼓、圖騰等文化元素,打造獨具壯民族特色的建筑街區、村落,充分展示壯民族建筑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