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書法家協會發布公告,開除6名違法犯罪、損害協會聲譽的會員會籍,對12名涉嫌違法犯罪被調查者暫停會籍。據媒體梳理,被開除者當中至少有3名官員,其中兩名原省部級官員分別在2010年和2007年被判處死緩;被暫停會籍者全部為官員,而且不乏近兩年剛落馬的高官。
對無數書法研習者來說,中國書協這一殿堂的門檻可能終其一生都未必能跨進。書法作品水平有多高,雖說見仁見智,卻也難逃公論。一些人的書名與其他名聲一樣,不乏“注水”的成分,而權力能注入的水分最大。比如這次被開除的會員之一——河南省委原常委、鄭州市委原書記王有杰,落馬前,有機構評估其書法價格為每平方尺上千元。落馬后,某拍賣行曾通過網絡拍賣一幅他的作品,起拍價30元也無人問津。這類書法圈的笑話層出不窮,不過轉念一想,我們會驚出一身冷汗:權力若是藝術界的硬通貨,那藝術還談什么純粹?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有的官員在書法方面天賦驚人,一些落馬官員的書法水平可能真的不俗。畢竟,清官如鄭板橋,書法上佳;巨貪如蔡京,書法也很有造詣。但是古代士大夫對文化資源的壟斷,與今天社會分工的細密情形大不相同。寫一手好字,在古代可能是為官任職的必需,在今天,公眾對人民公仆并沒有這樣的期待,官員大可不必抱著“才高八斗”的藝術情結。即便在古代,對大節的期待也甚于藝術的推崇,“蔡京之書,嚴嵩之詩,馬士英之畫……今詞壇藝苑中絕無齒及者”。藝術細胞再多,正事干不好也沒用,更何況有些“官員書法家”動機不那么單純,弄一些“雅賄”的勾當。
所以,為了避免可能產生的風險,讓藝術與權力“絕緣”,立下一些硬性規定,防止權力對藝術的染指是有必要的。這可能會讓一些對藝術苦心孤詣的官員心有不甘,但是現代社會的規矩如此,要耐得住寂寞的不是藝術,而是權力。權力應該在自己的領域里運行,在別的行當里折騰得風生水起,也不過是歪風邪氣。
中國書協清理門戶,也警示一些藝術團體,不要對模糊邊界的行為樂見其成。對一些團體來說,有領導干部的參與,就有權力的加持,更方便他們開展“藝術活動”。邊界一模糊,清流就容易被污染,說不定砸了自家招牌。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原常委、南寧市委原書記余遠輝喜歡書法,他的字跡曾掛遍南寧眾多樓堂館所,但他落馬次日,當地一家賓館內多幅他的書法作品就被服務員們撕碎。別怪人們“不懂藝術”,因為權力自有它的軌道,藝術自有它的規律。唯有徹底撕碎權力的魅影,藝術才有自由生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