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7日國內首檔“融媒體”新聞評論節目《中國輿論場》對最近輿情指數極高的熱點話題“全面兩孩實施后生育福利享受”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網友討論矛頭紛紛指向婚產假落實、女性就業和生養孩子壓力大等極為現實的問題。
問題一、婚產假不落實怎么辦?
保護婚產假落實,我國有明確法律規定,做了制度性安排。2015年底,我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案(草案)》最新修改內容中,第二十五條、二十六條,分別對符合法律法規生育子女的夫妻獲得延長生育假獎勵以及相關福利的享受,對婦女懷孕、生育和哺乳期間,享受特殊勞動保護都做出了明確的法律規定。目前,已有15個省市修改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對享受的育產假時間等做出了明確規定。這屬于地方性法規。兩者都具有法律效應。
從之前這方面法律法規實施情況來看,絕大多數用工單位具備社會責任感,都能很好地執行育產假規定。當然,也存在一些用工單位使用各種所謂的“潛規則”,損害職工的福利。
從政府層面,一方面,加強政府的執法監管力度,完善勞動保護的執法體系,保護所有用工單位帶薪休假制度的貫徹落實。歐盟國家這方面做得比較好,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保護孕產婦的勞動權益、生育孩子的父母享受的相關福利。對違反法律的用工單位,一旦查證,處罰力度相當大。另一方面,政府要通過稅收杠桿等手段,積極減輕用工單位(尤其是企業)在承擔生育成本方面的壓力。
從用工單位層面,在減輕企業承擔壓力的同時,要倡導用工單位樹立社會責任感,眼光要長遠。國際研究表明,企業在保護職工生育、休假等福利方面做得越好,越能增強企業職工對本企業的忠誠度。從長遠來看,有利于提高職工勞動效率,提高企業效益。
從個人層面,要建立維權意識。遇到侵權行為,可以向行政部門反映,申請行政部門仲裁;或者提請法律訴訟。
問題二、全面兩孩政策對女性就業是否有不利影響?
這個問題應該要從兩個角度來看:一方面,女性就業受歧視,不是今天出現的新問題,也不是僅僅中國的問題。事實上,由于女性生理的特殊性,就業受歧視,性別不平等,是個國際社會普遍面臨的問題。幾乎所有國家政府一直在為維護性別平等做斗爭。不能把女性就業受歧視的帽子扣在全面兩孩政策上,這樣顯然是不客觀的。
另一方面,全面兩孩政策的出臺,本質上是一項順意老百姓生育意愿、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溫暖政策。之所以網友們會有這樣的擔憂。從根本上來講,是因為全面兩孩政策出臺了,但相應配套的政策還沒有跟上。生育壓力主要還在女性、生育負擔主要在家庭,女性在平衡家庭和工作還非常吃力。過去我們鼓勵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孩子,現在,我們鼓勵夫妻按照政策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的導向變化了,那么生育政策配套政策和措施也要盡快出臺,減少婦女、家庭壓力。生養孩子不僅僅是個人、家庭的責任,也是國家、社會的責任。政府應該采取綜合措施,比如稅收,努力減少企業承擔職工生育成本。因此,根本上,是要加快建立生育支持體系,建構一個生育友好型社會。
問題三、生孩子養孩子壓力大,教育、醫療都是我擔心的,尤其是在大城市,這個情況該怎么解決?
網友的這種擔心實際上反映了三個層面的問題。
首先,是需求數量增加的問題。全面兩孩政策實施的前幾年,孕產婦、出生嬰兒數量也會增加,隨著這些出生嬰兒成長到一定年齡又會對各種教育產生需求。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需求是巨大的。以兒童人口為例,我國14歲以下的兒童2.3億,比世界第五人口大國巴西的總人口還多。公共服務的資源總量相對不足。
其次,是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隨著人口流動持續活躍,農村人口不斷轉移到城市,公共服務資源還沒有能夠按照人口分布進行合理分布,這導致公共服務資源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相對不足。
最后,是老百姓對服務質量需求升級的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文化素質提高,對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需求也必然不斷升級。比如,一些大城市出現了產床“一床難求”的情況,三級醫院人滿為患,實質上更多的反映老百姓對優質服務資源的迫切需求。教育的問題也是如此。
因此,一方面要加大供給側的力度。擴大服務供給,切實提高服務水平和能力,盡快按照人口分布配置相應的公共服務。這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途徑。 另一方面,減少需求側壓力。比如,在醫療方面,做好健康知識的宣傳、咨詢。加強預防,減少疾病的發生。做好分級診療,加強社區全科醫生、家庭醫生的服務。隨著更多家庭生育兩個孩子,家長對于子女在教育、醫療等相關優質資源需求的心態也會相對平和一些。我們在2016年的兩會部長答記者問中,可以看到,政府有關部門正在積極采取行動、綜合措施,將在依法保障女性的就業權益、完善生育保障、住房、稅收等相關經濟社會政策和家庭發展政策方面做出努力。
總之,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只是開始,而不是結束。計劃生育新政呼喚及早建立生育支持體系,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
(茅倬彥 國家衛生計生委科學技術研究所 人口與健康研究部副研究員、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