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城鎮化進程將在“十二五”大幅提速。
近日,山西省政府明確提出,到2015年山西省城鎮化率達到55%左右。“十二五”時期,城鎮化率每年要提高1.8個百分點,五年力爭有300多萬農村人口進入城鎮。
山西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09年山西省城鎮化率為46%,2010年城鎮化率預計為47%,同比增加一個百分點。
未來五年山西城鎮化進程將帶來3000多億元投資需求,拉動GDP增長13到18個百分點。山西已將城鎮化作為推進轉型跨越發展的重要戰略。
“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意味著有30多萬農村人口要進入城市,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人口規模。”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總規劃師李錦生說。
“一核一圈三群”
2015年太原都市區城鎮人口達到400萬人。
“山西城鎮化是城市擴容和提質的過程。目前,山西已制定‘一核一圈三群’的城鎮體系框架,用以消納城鎮人口增量。”李錦生說。
所謂“一核一圈三群”,“一核”即由太原市區、晉中市區、清徐縣城、陽曲縣城構成的太原都市區,是山西省城鎮體系的組織核心,經濟轉型發展的增長極核。2015年太原都市區城鎮人口達到400萬人。
“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區為核心,太原盆地城鎮密集區為主體,輻射陽泉、忻定原、離柳中城鎮組群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晉中、呂梁、陽泉、忻州5市的30個縣、市、區。該區域是山西省域經濟與社會事業最為發達的核心區域和最為重要的城鎮密集地區。2015年,城鎮人口達到830萬人。
“三群”即以大同、朔州為核心的晉北中部城鎮群,以臨汾、運城為核心的晉南中部城鎮群,以長治、晉城為核心的晉東南中部城鎮群。
晉北中部城鎮群以大同盆地為主體,包括大同市、朔州市的10個縣、區,2015年城鎮人口將達到240萬人;晉南中部城鎮群以臨汾、運城盆地為主體,包括運城市、臨汾市的16個縣、市、區,2015年城鎮人口將達到380萬人。
晉東南中部城鎮群以長治盆地和晉城中部地區為主體,包括長治市、晉城市的12個縣、市、區,2015年城鎮人口將達到250萬人。
與此同時,“大縣城”戰略和百鎮建設工程,是山西城鎮化發展的重要環節。
山西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15年,10萬人以上人口規模縣城達到20個,5萬—10萬人規模的縣城達到40個。同時,選擇100個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建制鎮,作為城鄉統籌的突破口,支持其快速發展。
謹防“偽城鎮化”
大量農民工長期處于城市邊緣。
表面看來,城市數量和容量擴大,但其建設發展處于無序狀態;城鎮面積雖有數量增加,但城市自身承載能力有限。這被稱之為“偽城鎮化”。
這也恰是山西運城平陸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再剛所擔憂的。
作為基層官員,王再剛在中小城鎮改擴建、大上投資項目的熱潮中,頗為擔憂。他見識了中小城市規劃的隨意性,“建了拆,拆了再建;三年一變目標,五年一換方案”。
“城市建設首先規劃先行。但不少縣、市城鄉建設總體規劃滯后,不能適應全省‘十二五’建設發展需要,特別是縣一級城市規劃缺少科學性。”王再剛說。
王再剛發現,山西城鎮化另一個致命性的缺陷是半數以上的縣城沒有《控制性詳細規劃》。“如果沒有控制性詳細規劃,國家就不能頒發建設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但現實狀況是城建項目沒有因此而耽擱。”
由于規劃不能先行,山西城鄉建設中隨意性比較大,隨意性又導致建筑領域腐敗現象產生。再加上每任執政者城市建設思路不同,城市建設缺乏連貫性。
王再剛說:“多數縣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之所以沒有到位,是因為縣級財力有限。一個控制性詳細規劃至少600萬元,地方規劃投入嚴重不足。建議省級政府建立專項經費,增加對省城鄉建設規劃設計院的財政投入,對財力不足的市縣免費提供規劃設計。”
除此之外,土地開發、產業配置、戶籍限制等問題也在城鎮化過程中涌現。
山西省社科院有關部門調研發現,目前的城鎮化更多是一種土地城鎮化。在多數城市,政府對提升已有的城市土地效率重視不夠,更傾向于征用農村土地,最終導致城鎮粗放、低效率的發展格局。隨著產業不斷向城市集中,城區土地不斷擴張,但人口沒有相應向城市地區遷移,造成人口與產業集聚不協調。
以戶籍為分界的社會管理制度,導致一個既脫離農村社區組織,又沒有融入城市的農民工群體出現。大量農民工長期處于城市邊緣,不被城市接納和重視,融不進城市社會,形成很大的不穩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