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名為“北京男子地鐵與人互罵”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后經證實,這個所謂的“地域歧視”視頻純粹是故意擺拍,兩名互“罵”的年輕人均為演員。
如此無事生非的鬧劇,讓人不由得想到那部表演系的基礎課本——《演員的自我修養》。一名合格的演員,演什么像什么是起碼的一條,而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能演什么不能演。由此觀之,這二位不僅演技不合格,修養還差得很遠。能把“地域歧視”這如此挑動輿論情緒的題材演到被大家一眼識破的份上,“出不了名”也在情理之中。但話又說回來,敢于拿這樣的題材來搏出位,寄望于刻意制造偏見與對立來刺激大眾感官,“身敗名裂”的下場更是早已注定。充滿惡意的炒作,在任何社會都不會被接受,這恐怕就是視頻引發公憤的原因吧。
隨著“注意力經濟”的興起,有經濟學家預測“未來30年,誰把握了注意力,誰就將掌握未來的財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這種新概念,卻被越來越多地與惡意炒作聯系在一起。出于對所謂“眼球效應” 的無限追捧,一些炒作者要么是信奉“不怕有多丑,就怕不出名”,自以為受到了關注就獲得了春天;要么是基于“君子可欺之以方”,肆意消費著公眾的關切與熱情。殊不知,在惡意炒作大行其道,甚至美其名曰“傳播策劃”之時,無聊與無良、缺德與違法也許就在一念之間。事實說明,“以炒博名”的路子從來都是飲鴆止渴的游戲。短期的利益收割相較于尊嚴的無可挽回,這買賣做得著實不劃算。
應當看到,隨著互聯網技術深度嵌入人們生活,網絡生態也在潛移默化影響和塑造著一座城市的外在形象。尤其是對于北京這樣的特大型城市,龐大的人口基數下,思想觀念的沖突碰撞,行為方式的多元分化,幾乎每時每刻都在上演。作為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一分子,我們是夸大成見偏見、挑逗公眾情緒、消費社會善意,還是盡己所能凝聚輿論共識、彌合社會裂痕、強化公序良俗,答案不言而喻。城市的和諧安寧,容不得惡意炒作的破壞。
有個比喻說得好,信息化如同修路,不僅要把路修得越來越好,讓車跑得越來越快,還要確保車里人的安全、貨的安全。心存敬畏,傳達善意,平穩“駕駛”我們手中的傳播資源,輿論才不會脫軌,搞得烏煙瘴氣甚至人仰馬翻。最大限度壓縮“惡人作怪”的機會和空間,凸顯社會的正向約束和導向價值,我們的城市將更和諧、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