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首富”的乾益升糧棧能否變身博物館
長沙歷史文化名街太平街,不但在2000年前住過賈誼賈太傅,在100年前,這條街更住過一位“湖南首富”。
這位“湖南首富”就是太平街戲臺斜對面乾益升糧棧的老板朱昌琳,當然,朱昌琳也是前國務院總理朱镕基的叔伯曾祖父。
據長沙文史專家陳先樞的調查,乾益升糧棧分為前后兩棟,前棟面向太平街,后棟為獨立別墅樣式,為糧棧主人朱昌琳的住宅。
不過,在今天的太平街上,從早到晚,來來去去的年輕伢妹子,從乾益升糧棧前走過就走過,沒有誰知道,這個糧棧里還住著一個上過晚清末期“福布斯榜”的湖南首富。
生在太平街、長在太平街,如今已76歲的羅大發先生說:長期以來,太平街的街坊鄰舍,就以這條街上住過最有文化的賈誼和最有錢的朱昌琳而自豪。
但是,這位老人家實在不理解,為什么太平街乾益升糧棧,在民國時期還是好好的兩層飛檐式湖南瓦屋頂門面,到了后來太平街文化街開街,展露在人們面前的卻是一個像銀行或洋行式樣、涂脂抹粉的“臉面”。
在太平街最有文化的房子里工作的賈誼故居博物館館長吳松庚,和76歲的羅爹爹一樣郁悶。
時常有參觀賈誼故居的黨政軍領導和社會名流,在參觀完賈誼故居后,經常會提出一個要求,請吳館長帶他們去看“湖南首富”朱昌琳開的乾益升糧棧。 他們從賈誼故居出來,走在太平街的麻石路上時,還都興致勃勃,但是進了乾益升糧棧的“大人物”們,卻多數在此時露出失望和沮喪的表情。
一位北京來的“大腦殼”就對他說:你們長沙為什么不把乾益升糧棧做成一個有意義的博物館。
這位“大腦殼”說:太平街多一個商家不為多,少一個商家不為少,但是在乾益升糧棧,湖南首富開店住家的地方,建一個博物館,卻會為太平街、為長沙市增色。太平街如果在朱昌琳的糧棧開個博物館,肯定比周莊的沈萬山博物館會更出彩,因為沈萬山還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你們朱昌琳卻是有史可考的。
吳松庚大受啟發,他回到太平街的辦公室,靈感勃發地想出N 套方案,“多事”地為乾益升糧棧想了好幾套方案,一切都為讓晚清“湖南首富”該怎樣醒目地在太平街粉墨登場。
他的第一套方案是,湖南首富朱昌琳在太平街發家,把生意做大,做得自己的名字上了清末“福布斯榜”,主要是米、茶、鹽,同時還搞了一些近代的工業。因此,他覺得,如果能把乾益升辦成一個博物館,最好辦一個湖南近現代工商業展示的博物館,其中重點要突出湖南的大米和黑茶。當年的長沙可是中國“四大米市”之一,昔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乾益升糧棧當然起到巨大作用。同時,乾益升把黑茶貿易甚至都做到俄羅斯去了,黑茶現在又成為市場新寵,不能不大書特書,同時也是宣傳湖南的農業產業。
第二套方案是,辦成湖南首富經商傳奇的博物館。乾益升的老板朱昌琳是當年湖南最有錢的人,湖南除了“湘軍”之外,湖南有“湘商”也自朱昌琳開始。湘商是怎么賺錢的,朱昌琳為何“男人有了錢”后并沒有變壞,反而積極從事湖南的慈善事業、公益建設,如賑災、修新河等等,至今美名流傳,這一切都可以在這個博物館中展現出來,既可以對一些人起到勵志和勸善的作用,同時也讓湖南人知道如何去賺錢,賺了錢如何做個好人。
第三套方案是,湖湘名流博物館。朱昌琳不但有錢,而且還以最大的力度,全力支持湖南省長(當時稱巡撫)維新變法,他與陳寶箴、梁啟超、譚嗣同、熊希齡、陳三立,與文化名人王闿運、王先謙、葉德輝、皮錫瑞等都有很好的交情,辦時務學堂,他也參與在其間,和蔡鍔、章士釗等人都有過交道。光是他與名人的這些交往,就可以串起一部長沙近代史。
第四套方案是,展示太平街的街史,或者朱昌琳及他家族的家史。吳松庚喝了一口茶,潤潤喉說,一切都可以足夠吸引游人。
當然,他還有第五套方案,就是如果有條件有精力,就把以上種種方案合成一個方案,從太平街上朱昌琳這個人身上完全展現長沙這座城市與中國近、現代史,甚至與世界的關系。
他覺得,賈誼故居和朱昌琳開的糧棧打對門,完全可以強強聯手,用賈誼故居的文博陳列優勢,讓太平街乾益升糧棧、曾經湖南最有錢的朱昌琳從歷史的灰暗中鮮活地走出來。
吳松庚說完這些還喃喃自語:其實,太平街街區除了乾益升糧棧,還有馬家巷的共進會舊址、孚嘉巷的四正社舊址,它們與賈誼故居的體育研究會,共同轟轟烈烈地推動了湖南辛亥革命的進行,這些老建筑完全可以統一盤活,長沙的老公館、老建筑不能花了錢復建后,要不就往錢眼里鉆,要不就一把大鎖把大門鎖上,任由老公館內荒草叢生。
新發現
開福區老公館群是民國時期房地產運動的成果
長沙老公館的“底”已經基本摸清。長沙市文物局的吳文峰對記者說。截至2010年6月30日,城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田野實地調查工作全面結束,經各區文體局上報,組織專家實地認證,長沙市城區共登計不可移動文物409處,其中僅新發現的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就達250處,復查的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則又有52處。
在這次文物普查中,頗為引人注目的是北京大學畢業的王強和陳建國(現調天心區)兩人,他們在開福區進行調查,從2008年10月開始摸底、廣查資料,2009年3月開始在開福區走街串巷進行“田野實地調查”。
王強和陳建國對我說,在調查中,根本沒有任何阻力,長沙市民對文物對老公館都充滿熱愛,他們積極提供線索。在用腳步走遍開福區在市區內的每條大街小巷后,他們得出一個感覺,在民國時期,長沙的達官貴人、社會名流、最有錢的人幾乎都住在開福區,比如晚清最有錢的朱昌琳的別墅就在德雅路旁,湖南的最高行政機構撫臺衙門就在今天的青少年宮,省政府就在今天的省農業廳。
他們還發現開福區存在龐大的民國公館群,中山西路北側的連升街九如里有個公館群,中山西路南側的同仁里、茶館巷也有個公館群,建湘北路望麓園南面的局后街也有一個公館群。
曾國藩、左宗棠、曾國荃、王闿運、王先謙等好多人的房子都曾建在開福區,可惜都拆了,尤其是左宗棠公館在上世紀90年代,在蔡鍔北路上建服裝城時發現公館的大門和石獅,當時左家后人梁賜龍一家盡力呼吁仍然未能保住。
現在開福區仍然保存著原民國時湖南省主席何鍵的公館、抗日名將廖耀湘的公館、王東原主湘時期長沙市市長蔣琨的公館。調查人員在望麓園戥子橋56號發現,這個公館中至今還住著蔣琨的兒子蔣稚龍。蔣琨為法國巴黎大學法科博士,主修法律和經濟,在民國時期得到蔣介石、王東原、程潛的重視,湖南和平解放后,程潛還將蔣琨推薦給周總理,只是蔣琨此時腎病發作,不能前行,1957年僅52歲即已去世。
王強和陳建國兩位的調查并不局限于開福區,而是關注整個長沙城。他們發現,就像現在長沙市湘江路旁在建的萬達廣場這樣的城市綜合體一樣,長沙民國的老公館無論是在中山路旁的同仁里、九如巷,還是在南門的馮家灣福德里、吊馬莊的予園、南倒脫靴,均呈現里弄住宅的聚落特點。也就是說,在民國時期的長沙城市建設中,實際上也曾進行過一場大規模的房地產運動:在民國時期,可能也是房地產商,收得和整合到一些地塊后,連片開發,像今天建“聯排式別墅”一樣,建起“聯排式公館”,這樣的聯排式公館,形成街巷,就像現在開發成樓盤小區一樣,其實這些民國的“小區”也有物業管理,比如西園北里,他們在調查時,就有居民反映,在過去,這里曾經到晚上街巷落柵上鎖,并有專人敲鑼巡街。
六大公館群
★潮宗街區九如里、連升街公館群:
中山西路三貴街進去之九如里、連升街分布有5幢老公館,計為九如里2號、4號、6號,連升街54號、56號(新62號)多建于1916-1918年。
★同仁里、茶館巷公館群:
黃興北路百聯東方對面吉祥巷左側有一巷為同仁里,約2米寬小巷兩側對稱分布6棟兩層樓石庫門公館,即同仁里8~13號。原為大吉祥旅社組成部分,后改為公館。長沙名醫易景樵、抗日將領李師林曾居于此。
★福德里、馮家灣公館群:
今南門口黃興南路社壇街進去之福德里與馮家灣,包括福德里4號、5號、6號(新3號)和馮家灣26號(新46號)、27號(新48號)保留有呈一字形排列的兩組公館建筑群。此建筑群六十碼頭巷口有龐大的西式建筑楚善堂,使此公館群具有特別的氣勢。
★馬益順巷公館群:
南門口馬益順巷51號、61號、64號有三幢呈L形分布的公館。
★西園北里公館群:
位于湘春路旁。保存較好的公館計有11號、13號、49號、50號、52號、53號。50號公館,為名書畫、篆刻家李立居住。此公館群舊有原趙恒惕公館,抗日戰爭時,曾為韓國臨時政府駐地。
★建湘北路局后街、北墻灣公館群:
建湘北路,望麓園與小吳門郵局間的局后街,其1號、6號、12號并排排列的公館保存完好,此外北墻灣巷6號、10號公館亦佳,附近還有湘江賓館中的何鍵公館,以上公館群落均為文夕大火前建筑的公館群。這些公館連片,且公館主人有名有姓有故事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