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華:氣候治理與經濟發展可雙贏
時間:2015-12-30 17:02:53
來源:城市化網
城市化網訊 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對此,城市化委員會城市可持續發展專委會專家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進行了全面解讀,并對中國的綠色發展之路提出建議。
摒棄“零和博弈”
潘家華認為,習近平主席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的講話有八大亮點值得關注:
一是習近平主席出席會議本身所凸顯的標志性意義。中國是第一大排放國、第二大經濟體。習近平主席的講話釋放出非常積極的信號,進一步強化了中國推動巴黎協議達成的政治意愿和信心。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第一次在聯合國的氣候變化會議上表明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積極態度和擔當。
二是中國認為應對氣候變化與經濟發展是雙贏的,這樣一種信念可以引發更廣泛的參與和更積極的行動。作為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能夠有這樣一個明確的認知,應該說是一種突破性的創新。
三是認為應對氣候變化,各國應該合作共贏而不是“零和博弈”,表明了中國開放的合作態度。
四是將中國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向全世界做了一個陳述,表明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低碳發展的努力是嚴肅認真的。
五是講話強調了中國向來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參與者,并將中國的經驗與世界做了分享,即中國在發展可再生能源,實現低碳發展方面是領先的。
六是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尊重自然,而不是掠奪或破壞自然。在這個意義上,美國所謂的“普世價值”基本是不適用的,因為那是工業文明的理念。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道義旗幟”,發達國家要改變消費理念,發展中國家也要避免重走工業文明高碳發展的老路。
七是彰顯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貢獻和擔當。在中國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6的情況下,拿出200億元人民幣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八是強調中國所做出的“國家自主決定貢獻” (INDC)的目標是負責任的,是言出必行的,會以五年規劃作為強制性目標來貫徹落實。
巴黎協議是起點
關于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取得的成果和影響,潘家華認為,大會所取得的成果就是巴黎協議。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巴黎協議不是終點,而是起點。一是除了少數最不發達國家以外,基本上所有國家都提交了INDC目標,參與的廣泛性前所未有。二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得到了部分落實。三是在協議達成后,對于如何不斷提高目標,強化行動也會有相應的后續安排。四是一些非主權國家主體,包括地方政府、工商企業也會在協議中得到體現,來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和績效。五是在巴黎協議后,對于各個國家的INDC會做相應的評估,以敦促各國執行。但以何種形式,由誰來評估,還會進行進一步談判。
對中國而言,此次會議將產生積極影響,一是可以讓中國的企業在未來的競爭中有比較明確的目標。二是將中國的低碳轉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推向世界,對于中國“走出去”有很大推動作用。三是在落實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交的目標的同時,對于國內的節能減排和生態修復將產生積極的效果。四是有助于推動低碳消費轉型。
綠色發展需低碳轉型
綠色發展是“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對此潘家華認為中國的綠色發展之路還將遇到很多挑戰。首先,最大的挑戰在于,中國的能源結構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過程。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已經得到優化,但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還占65%左右,需要加速降低這一比重的進程。其次,從產業結構來看,中國還處于工業化后期的經濟發展階段,沒有進入后工業化,這意味著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結構調整不可能一步到位。目前,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還有43%,而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占比一般在25%甚至更低。尤其是目前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還需要時間,這也是中國不能像發達國家一樣承諾減排的絕對值,而是承諾了峰值的原因。最后,從消費來看,一些人群熱衷于開汽車,住大房子,這固然是生活品質的象征,但另一方面也是高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扭轉人們的消費觀念,也是一個嚴峻挑戰。
這些挑戰,正是未來中國加快綠色發展的著力點。比如,能源結構的調整,不僅有助于低碳發展,還可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產業結構的調整來看,推動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可以實現更大的就業容量,而且與改善民生息息相關。從消費觀念的轉變來看,一方面需要人們提高自覺意識,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政策法規的約束和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