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國別主任文靄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的‘十三五’規劃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一致,將重點強調制定一個以人為本的發展議程,包括穩定的經濟增長、保護環境、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和減貧工作等。”
10月29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十三五”規劃建議)公布后,多位權威專家解讀指出,對于“人”的關注,可以說貫穿“十三五”規劃建議始末,是一大亮點。
筆者注意到,“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這些都是基于對過去多年城鎮化發展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在“人的城鎮化”這一主題上,既符合國情,又貼近百姓。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十三五”規劃建議進行說明時說,“現在,按照常住人口計算,我國城鎮化率已經接近55%,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5億”,但2013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35.9%,其中有2.5億農民工已在城鎮卻沒有戶口,所以,十三五期間首先要讓這些“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
“城鎮化一直是發展中大國的一個重大的、現實的課題。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目標。”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在11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目前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5%。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這需要每年城鎮化率提高一個多百分點,大概有一千多萬人。
而實施居住證制度,評論認為,這意味著戶籍改革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成為頂層設計的一部分。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宏山認為,在城鎮化的大背景下,大量流動人口在城市里工作就業,有的并沒有實現市民化,居住證實際上就是準市民證,它對于改進這個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務是很重要的一個提升。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金德鈞主任指出:“‘十三五’規劃建議有多個部分涉及到了城鄉協調發展,關于戶籍制度的表述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的原則,必將為逐步解決我國的‘半城市化’現象奠定政策基礎。”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占斌認為:“這一提法直接將目標落實到‘人’上面,而且有明確的量化標準,無疑是一種更高要求。既是對過去那種‘重物輕人’、‘見物不見人’發展理念的一種糾正,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值得關注的是,在確定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同時,一方面,“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要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另一方面,明確到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可見,“十三五”規劃建議的制定,始終將“以人為本”作為第一理念,無論是人均收入指標的制定,還是“二孩”的全面放開,抑或是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城鎮化基本公共服務目標,均充分地體現了“十三五”規劃建議“以人為本”的“新思維、新內涵、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