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一直有“世界工廠”之稱。在只有2500平方公里的面積上云集著五六萬家制造加工企業,曾經的人力資源優勢使得加工貿易在這片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展開。但是從2014年開始,各種關于東莞代工企業的消息不斷,東莞工人成本翻倍大量工廠關門,臨街店鋪歇業,中國代工產業正遭遇著轉型困境。(12月12日央視《經濟半小時》)
首先,所謂東莞工人成本翻倍大量工廠關門,這只是網站在轉載新聞時的“標題黨”。很多網友,容易被標題所誤導。但其實,東莞很多企業面臨困境,不僅僅是因為工資成本上升,還包括訂單減少等很多因素,央視的報道在這些方面都有所涉及和分析。
客觀來說,這些年來,各種成本都在上升,工人工資上漲也是正常的。東莞以外,其他地區的工資也在漲,東莞不漲、不翻倍才不正常。而且,即便以東莞目前制造業的工資水平來說,相對以前確實算高了,但是工人的辛苦付出也是實實在在的,拿那點工資并沒有什么不該。企業有困難是事實,輿論卻不可將矛頭主要對準工資上漲。若此,不僅不利于企業轉型升級,還人為制造了社會矛盾。
其次,每個地區都有企業倒閉、關門,東莞有本身也不奇怪。企業關門還是擴張、紅火還是蕭條,由很多因素所造成,之于每一家企業的情況要就事論事、具體分析。譬如,整體形勢不濟的大背景下,雖然大部分企業都有困難,但倒閉的談不上是大多數。一家企業的經營狀況,不僅僅和經濟形勢、行業形態相關,也和自身應對市場能力、金融杠桿、資金狀況、管理經驗、創新能力、是否提檔升級等因素密不可分。
當然,不否認,東莞制造業品牌大部分含金量不高,甚至品牌都沒有,大多數還處于中國制造,甚至是幫人代工制造階段,還遠不談不上中國創造。這決定了東莞大部分企業的利潤率有限,而受到世界經濟形勢和經濟格局的變化影響,這類企業最容易出現困難。順風順水時,沒有未雨綢繆,在轉型升級方面,很多企業沒有跟上,東莞今天一些企業出現困境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但話說回來,所謂轉型升級哪有那么容易,更不會立馬見效果。事實上,東莞機器換人也在進行,機器人產業本身也在迅猛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也有所變化,而且是向好的。相對來說,內地很多地區,直到今天還在走東莞的老路,未來這些企業的前途可以想見。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的問題,每個城市有不同的發展水平和特點,東莞今天的困境也剛好給其他城市和地區以警示。
再次,一些企業倒閉或主動關門,其實不都是壞事。人病了要吃藥,企業病了也要想辦法。一些企業的被迫倒閉,也是新的開始,從企業家角度出發,有利于其重新思考、從頭再來;從社會層面來看,有利于東莞的產業升級、提升,有利于經濟結構的轉變。而還有一些企業因為面臨困境,要么被迫轉變發展方式,主動提檔升級,要么開辟新的創業領域。陣痛不可避免,但假以時日,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將不再是句空話,一個新的更健康的經濟結構將實現。
總而言之,東莞經濟面臨困境是事實,但是不能將矛頭對著工資上漲。不僅如此,還要看到,陣痛首先不可避免,其次未必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