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專家座談會,李克強以中國電商在今年“雙11”中的銷售數據指出,中國消費者購買了大量國外商品,這說明我們的供給在一些方面還跟不上。
隨著經濟貿易全球化日益增強,越來越多的國外進口商品出現在中國的市場上,國人對外國生產的商品也從以前的嘗鮮試用,發展到如今的必不可少。國外的電子產品、奶粉、家電、服裝等商品都備受中國消費者青睞。隨著中國出境游旅客的逐漸增漲,以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海外代購、海淘也逐漸成為國人購物消費的渠道之一。
以剛剛過去的“雙十一”為例,據阿里巴巴統計,天貓的“雙十一”平臺上有來自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2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個海外品牌。越來越多的海外廠商紛紛聚焦崛起的中國市場,中國消費者對國外商品的購買力也有巨大的潛能,然而國內同類廠商卻只能“望洋興嘆”。
出現這樣的情況,正如總理所說的那樣,當前中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人民群眾需求增加,但我們的供給在一些方面還跟不上。在供給方面要進行改革,以提供有效供給,而且供給還可以引導需求,這是經濟學上的原理。
的確,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增加,人們的購買力也逐漸提高,與此同時,人們對商品的需求和對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目前中國生產的商品在質量上、技術上、信譽度上還不能完全滿足國人的期待,與國外產品還有差距。再加上中國加入WTO逐漸放開限制,最近也與韓國、澳大利亞等國的自貿區協議即將通過,國外商品在價格上也越來越具有優勢,這將給中國商品帶來巨大的挑戰。
所以,中國商品必須提高供給、提升附加值,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搶得先機。打鐵還需自身硬,這也就要求中國的商家轉變過去的那種生產和營銷模式,通過創新帶動新技術的研發,迎合消費者的理念和需求,通過創業開拓新領域,完善健全中國市場上的商品種類。中國商家還應該謙虛學習國外成功企業的經驗教訓,結合中國實際,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尤其是當前,國家正積極促進中國制造水平的提升,在“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出臺后,結合“互聯網+”行動規劃,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并扶持小微企業快速成長,在資金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優惠,這些都是提高供給的舉措,必將促進中國制造水平的轉型和升級。
其實,近些年有些中國商品在功能和質量上與國外同類產品相差并不大,比如電飯煲、馬桶蓋等日常家電,但卻還是敗給外國商品,筆者認為關鍵在于誠信的問題上。某些廠商為謀求利潤最大化,不惜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每年的“3·15”晚會總會曝光一些黑心廠商的惡劣交易。這就在心理上給消費者帶來陰影,信不過國產品牌。
但是國外商品則能保證質量,故障發生率也很低,才得到中國消費者的喜歡。在國外購買商品一般直接買了就走,而在國內都會現場試試,以證實產品沒有問題。因此,重塑消費者對國產商品的信心,是中國制造崛起的重要環節。
雖然2015年的“雙十一”已經過去,但年末“促銷戰”才剛剛開始,電商制造的“雙十二”即將來臨,之后還有“辦年貨”等促銷活動。又到了消費者瘋狂購物的黃金時間,這是巨大的商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廠家都想從中分得一杯羹。但在與國外商品的競爭中,中國商品不能僅僅打價格戰,更應在商品質量上,信譽售后上,服務體系上,齊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撐起國人巨大的消費力,才能使中國制造更具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