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一體化的背景下,有關疏解非首都功能合理性的研究很多。一方面,北京的城市功能特點逐漸顯著,目前北京已經成為信息、資源集聚的中心,無論是金融機構、跨國公司、還是國際交往組織、文化中心、科技研發機構,都將北京作為落戶的首選之地。對比頂級國際化大都市的主要特征,在總部數量、金融業控制力、科研文化機構集聚、國際交往活動頻繁等方面,北京已經能夠做到與這些城市比肩。此外,北京基本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格局。另一方面,北京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大城市病”問題,包括交通問題、水資源短缺問題、空氣污染問題、住房問題等、人口問題等。
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專家們又重新研究了北京的首都功能和非首都功能,并提出了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目標,如協調京津冀區域發展,消除環境污染源,促進經濟增長;解決北京“大城市病”,使北京放下沉重包袱;還賬河北,使其盡快擺脫落后局面。因此,北京目前面臨兩大任務:一是治病,二是協同發展。
為了治病,剛剛閉幕的北京市委十一屆八次全會上傳出消息,北京市各市屬行政事業單位,將在2017年整體或部分遷入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為此,有關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探討也層出不窮例。例如,產業結構問題、行政成本節約問題、北京交通規劃修改問題。
我們暫且不論通州未來的發展定位對緩解北京“大城市病”的功效有多大,但是縱觀目前整個疏解的過程來看,我們關于“大城市病”的反思還不夠,相關的研究還比較欠缺,諸如,城市發展的規律是什么?我們的城市發展為何失控?現在所開的藥方是否對癥?我們的備選方案是什么?現有的智庫能否支撐決策?北京的疏解方案對其他城市可有指導意義?畢竟,“大城市病”并非只有北京才有,其他城市也有。
此外,我們對于城市發展還缺乏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北京人口疏解為例,目前有關北京人口的數據多為:2014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1.6萬人,比上半年末增加36.8萬;常住外來人口818.7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38.1%。;城鎮人口1859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86.4%;常住人口出生率9.75%,死亡率4.93%,自然增長率4.83%;常住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11人,比上年末增加22人;全市戶籍人口1333.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1萬人,等等。然而,這些眾多的數據中還缺少一些與疏解密切相關的,例如,常住人口的就業結構是什么?哪些行業的人口在增長,為什么如此增長?為了有效地疏解北京的人口,這些數據應該在參考之列。
目前,我國城市發展問題重重,我們應該在北京這個案例的基礎上,尊重市場,努力探尋城市健康發展的規律,而非在一個行政范圍內,更多地依靠行政力量去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