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審計署公布了一個驚人的數據:在貴州貴陽市,3萬套保障房竟一直閑置!這些保障房項目共涉及投資85.43億元,但因為不完善配套設施,老百姓有房遲遲住不進。央視記者來到貴陽市住建局局長辦公室,一聽采訪,局長卻直呼自己不是局長!記者在住建局網站上發現,這位自稱不是局長的人,正是局長劉朱。(11月22日澎湃新聞網)
無論所謂的“仇官”是一種什么心態,也無論這種心態是不是端正,它都已經客觀存在。至于這種對立情緒是不是到了“結仇”的程度,還是要實事求是看待的。或許,相關政府部門的工作千頭萬緒,沒有精力特地“討好”民眾。然而,想做一個好官的官員,如果手頭有“討好”民眾的東西,必定會急于拿出來“獻寶”;如果這份“禮物”也已經準備好了,相關部門還是不愿意及時送出,那么,這樣的權力部門就根本不想“討好”群眾。
貴陽市3萬套保障房一直被閑置,就是這么回事。3萬套保障房已經落成,要是相關部門還有獲得公眾好評的愿望,這本來是多好的機會。但是,相關部門卻對此毫無興趣,面對媒體監督,對此直接有關的貴陽市住建局局長,竟然連自己的身份都否認了。難道為弱勢群眾做點實事,竟不情愿到這種程度?
保障房就是“住有所居”的雪中送炭,花公共財政的錢,暖弱勢群眾的心。這一方面可以緩解房地產市場給低收入社會群體帶來的困難,另一方面體現了公共政策對社會強勢群體的關懷。這對地方政府來說,無疑也是增進政府和民眾的感情,促進社會和諧的一個契機。然而,這樣一件大好事,幾乎要適得其反。相關部門面對住戶訴求,敷衍塞責;地方權力部門心照不宣地織起一張不作為的“網”,各種花式推諉,各種不睬不理。結果,保障房數量上可能完成了任務,財政也勒緊褲帶出血埋單,但該被保障的民眾絲毫也沒享受到好處。
筆者是不贊同“仇官”情緒的,但有關部門在保障房上的態度,簡直是在“拉仇恨”。面對保障房被閑置,貴陽市住建局局長寧可自稱不是局長,這是對保障房多大的仇,多大的恨呢?抑或是對那些急需保障房的弱勢群眾,懷有多大的不屑和反感?因此,保障房被閑置是權力冷漠的典型表現。
早就傳言“商品房拔地而起,保障房挖坑待建”,已經暴露出相關地方政府對民生工程的冷淡。而貴陽市3萬套保障房的落成,從遲遲不能入住來看,也可能是在相關考核指標下的勉為其難,只是為了保住政績的草草了事。因此,那些即使入住的,因為廉租房質量差等問題,住戶們每去一個部門投訴,都被搪塞去了另一部門,走了七八個部門也沒能解決。在這種政府姿態里,讓權力對民眾利益的冷漠甚至排斥昭然若揭。
而更嚴重的問題在于,在保障房的建設和安置上,相關權力部門連給民眾的“順水人情”都不愿做,怎么指望他們在其他有關民眾的切身利益上有所作為?這已經不是一種不務實下的懶政,而是在嚴重脫離群眾的官本位下,不僅對群眾的呼聲無動于衷,而且對公眾對政府的口碑無所謂。那么,就這位面對保障房問題,連自己的職務都不承認的局長而言,他究竟在為誰當官,當的是什么官?值得注意的是,官員把不屬于自己的財富收入私囊是官場腐敗,不把黨和國家的溫暖送到群眾手中,同樣是權力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