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污染古村落被拆,該如何銘記教訓
時間:2015-11-03 10:31:45
來源:紅網 作者:鄭渝川
紹興袍江開發區斗門鎮三江村,因錢塘江、錢清江和曹娥江三江匯流而得名。這個江南古村落始建于明代,是抗倭名將戚繼光所建的軍事要塞。2000年8月,紹興袍江工業園成立,給包括三江村在內的許多村子帶來大量污染,許多村民熱切盼望拆遷。當地政府計劃將三江村包括古建筑在內的現有建筑拆掉,之后再規劃建設仿古所城,另行安置村民。拆遷中,被文物部門劃為保護對象的一些古建筑,仍被無情拆掉,紹興袍江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稱是拆遷隊誤拆,但拆遷隊堅稱是按當地政府的要求進行的拆遷。(11月2日《錢江晚報》)
究竟是拆遷隊誤拆,還是袍江開發區官方授意為之,其實不難查明,只需查驗拆遷隊與當地簽署的項目合約,看看所附圖紙究竟有沒有包括后來被解釋為誤拆的注明保護古建筑。從現實邏輯來講,拆遷隊承攬拆除項目,需在項目完成后結算,很難想象會在項目合約之外增加拆除作業,或者違反項目發包方許可而魯莽行事。
依照《錢江晚報》的報道,除了少數老人外,三江村本村村民多數人贊同拆遷古村。原因很簡單,如果村子不拆遷,村民們就得繼續生活在嚴重污染的環境,并且因為文物保護法規貫徹落實越來越嚴格,住在“原汁原味的老建筑”,方方面面生活都會受到限制,倒不如早早搬進敞亮寬大的新居。
很顯然,這并不意味著多數村民并不顧惜祖祖輩輩生活過的故居,更不能得出結論說村民沒有文物保護意識。當地村民被動接受的主要結果是,袍江開發區的建立和運作,并因此帶給村子的嚴重污染、帶給村民的不可逆轉(難以修復)的傷害。這個開發區10多年里容納了數千家工業企業,盡管會顯著增加村民的就業機會,卻因為企業的過度集中及環境監管的形同虛設,帶給村民更多的是噩夢,不惜割舍祖屋。
古城、古村落與現代城市、工業,完全可以實現相鄰相容。即便因為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會不可避免帶來對古城和古村落的破壞,仍可以通過有效的保護和管理,來減輕影響程度。三江村在拆除前,從一個延續了幾百年、生活過十幾代乃至幾十代人、早就被證明具有宜居性的村落,變成了高污染、高度不宜居的地方,紹興市、袍江開發區有關方面難辭其咎。
當地官方而今力推對三江村古村落整體拆遷,事實上也因此消除了工業化進程中,因為治污不力對古村落和居民造成嚴重影響的物理存在。延續了幾百年的古村落就以這樣的方式,成為粗放推進的工業化、城市化的代價。筆者以為,無論從環境治理還是文物保護的角度,三江村古村落的拆除都應可謂沉重教訓,理應在新建的仿古所城設置專門的紀念區,予以記錄,發揮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