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近日最新出爐的2015年第三季度GDP數據創2009年以來新低。從結構調整到世界經濟形勢依然不妙;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大數據時代數據水分減少;從投資減少到空氣有望變好……哪怕一千個專家就有一千種解釋,中國經濟已從“奇跡態”快速轉至“新常態”,是必須直面的現實。
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6.9%依然是高增長。區別在于,中國是一個起點非常低的巨大轉型國家,有大量社會問題需要依靠高增長來解決。在高增長時期,社會上也曾流行“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一旦經濟持續放緩,中低收入群體的就業與生活壓力,會成為一個急迫的問題。
是誰在促進經濟增長?富有創造精神的企業家。簡政放權,使創立公司更為便利,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鼓勵萬眾創新,自然是一條改存量、促增量的好路子。但這條路要走通,除了要有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更需要有對財產權的嚴格法治保護。
目前來看,這兩個條件都還面臨艱巨挑戰。發揮直接融資功能的股市,還可以看底牌,靠內幕炒股的情況所在多有。股市打擺子似的震蕩,正常的融資功能必然受到損傷。
釋放普通中國人的企業家精神之后,如何讓大家樹立起對中國司法的堅定信心?就經濟發展與人格保障而言,讓財產權通過公正的司法體系真正落地,讓資本愿意留在中國創造增值機會,是最大的改革紅利。
以自然法或天理的視角來看,對財產權的保障,不僅是對已有財產的保護,還應延伸至保障財產平等而自由的增值機會的權利。換言之,在有的領域,不能限定只有某一類型的資本才能進入,而普通公民的就不能進入,必須確保平等準入與平等競爭無遠弗屆。
從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來說,這才是當前國企改革的核心問題。近些年,民企之所以普遍生存艱難,除了稅收過重,能源、金融、電力、土地等上游資源的壟斷狀況長期得不到實質改變,利潤被非市場形成的價格所壓縮,是最大的原因。即使站在國企治理的角度,平等競爭,逼著國企在市場的大海里求生存,也比用各種行政手段直接改善國企治理更有效果。
自1980年代開始的價格改革,直到今天還需要“攻堅”,說明政府在微觀環節介入市場經濟的程度之深。積重難返而又必須返,但如果放開定價前不放開市場準入,不打破那些“彈簧門”和“玻璃門”,沒有充分競爭的價改,很可能變成單向漲價。民企被“最后一根稻草”壓垮,上游的國企又去從哪里獲得高額利潤?廢除各種不當的準入限制,讓國企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優勝劣汰,這仍是解決中國經濟乃至社會難題的一大命門。
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治理是一個綜合過程。GDP六年新低,要想破解而不僅僅是接納“新常態”,對轉型中國而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以改革突破發展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