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五中全會,這個牽涉13億人未來五年命運的國家級政治經濟活動,近期無疑成為顯性話題。
“五中全會”經濟議題何去何從?
今天分享組員張廣昭的思考,他現任職于中央機關某單位。
9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從1953年起,中國已經先后實施了12個五年規劃或計劃。在共和國的經濟敘事中,五年規劃堪稱國之大綱。
只能迎難而上
是次五中全會的最主要議程是研究制定“十三五”規劃?!笆濉币巹澐浅V匾?,不僅是因為這是習近平執政以來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而且是因為“十三五”時期中國要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一個十三億人口大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分不易。但這是十八大許下的政治承諾,事關黨的信譽。對于習近平等領導層來說,沒有后路可退,只能迎難而上。
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之下
可以預見,“十三五”規劃制定一定是置于“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之下。習近平多次強調,“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蹦敲?,新常態背景下的增長速度、結構調整、生態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人口政策等怎樣行進,將中國帶向何方?
增長速度
國家統計局剛發布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引起輿論一片聲音。但是,在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在中國當前的經濟體量下,能取得這樣的增速已經非常不簡單。關于增速問題,李克強最近表態“我們從來沒有講過要死守某一個點”。對于中央來說,無論是7%,還是6.5%,抑或其他增長比,都一定是在充分考慮經濟發展新常態、權衡各種因素后作出的決策。
這其中,有兩個考量因素起到關鍵作用。一是就業擴大、收入增長需要;一是為調結構、深化改革留有空間。經濟增長從來不是單獨敘事,與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密切相連。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是一樣的。這就是馬克思所講的政治經濟學。
結構調整
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層在經濟工作上一直小心平衡著“增長”和“質量”“效益”之間的關系。增長、質量、效率從何而來?無疑是從經濟結構調整中來,從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中來,從“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三大戰略實施中來。
生態體制改革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將是“十三五”重頭戲,這是發展階段和國情民情決定。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增長方式問題,而且日益與政治問題、社會問題關聯。近幾年出現的“鄰避效應”,就是人們愈發關注生態、注重環保的體現。因此,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意義不僅是經濟上,而且具備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
國有企業改革
國有企業改革也將是“十三五”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國有企業是中共和中國政府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不可能走向西方不遺余力呼吁的“私有化”方向,而是朝著做大做強方向改。更具體地說,就是增強國有企業活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目的就在于此。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國有企業改革一定是堅持問題導向,主要解決內部管理混亂和尋租護租問題,堅決防止內部形成利益集團,阻撓全面深改大局。
人口政策調整
在當前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中等收入陷阱”的處境下,人口政策穩步有序調整成為必然選擇。這其中,“延遲退休”、“全面二孩”等備受人們關注的政策,“十三五”應當會予以關注和回應。
中國體制優勢
五年規劃,已成為展現中國體制優勢的代名詞。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寫到:“由于西方民主政府經常改變的目標和頻繁更換它的人員,所以它的事業缺乏首尾一貫性或經常半途而廢”。相比,以五年規劃為代表的中國公共決策行為和模式,更具前瞻性和戰略性。當然,無論五中全會制定怎樣的“十三五”規劃,更關鍵的在于讓紙上規劃在現實中得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