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發布名為《廣州市各區發展不平衡狀況分析與對策思考》的報告。新快報記者梳理發現,中心城區在全市資源分配中占據絕對優勢地位,與郊區的“貧富懸殊”非常明顯。
如果單看經濟發展水平,郊區與市區的差距并不明顯,有的甚至比市區還要好。例如,原蘿崗區的GDP總量高居全市第三,僅次于天河和越秀??慈司鵊DP和人均收入,蘿崗可與天河越秀爭鋒,南沙、花都、番禺和中心城區的差距也不算大。
再看產業實力,蘿崗是全市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地,南沙擁有萬眾矚目的自貿區,花都增城是全市汽車產業基地,個個“擁兵自重”。相比而言,中心城區的部分片區倒是存在產業空心化的跡象。
所以,真正的差距體現在社會發展水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科教文衛。比如基礎教育和醫療衛生的資源配備,原中心六區遙遙領先,甚至出現資源過剩的情況,而經濟增長強勁的蘿崗和南沙,卻排在倒數幾位??梢哉f,前者吃不了,后者吃不飽。
道理上講,一個地方的經濟好,稅收就高,公共資源的投入也相應會增加。蘿崗、花都、南沙這些創稅大區為什么出現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除了時間的沉淀不夠,想必還有財政分配不平衡的因素。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中國城市開始大規模招商引資、謀求跨越式發展,各種工業園、開發區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其目的就是為主城區創稅、增加就業、拉動GDP,反饋給當地的財政投入,主要投向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科教文衛方面則很少涉及。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開發區、新城區就是一種單調的經濟功能區,其社會發展功能被嚴重忽略,用一句話總結,就叫做“有產無城”。進入新世紀后,大量新移民來到城市,主城區人口壓力越來越大,郊區成為人口疏散的主戰場。問題是,很多郊區新城“有產無城”,其公共資源配備與新移民的需求嚴重不匹配,大量新移民職住都在郊區,但不得不涌向中心城區享用公共服務,導致很多城市出現蔚為壯觀的鐘擺交通現象。
今天的廣州,是中國六個超大城市之一,人口規模遠超千萬,在公共資源的供給上,不應該再像過去那樣依賴老六區,近郊和遠郊新城也應該承擔起相應的社會發展功能,為城市新移民提供優質的科教文衛資源。只有這樣,主城區的人口疏散才稱得上成功,否則,修再多的地鐵和高速公路也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過去多年,廣州從蘿崗、南沙、花都拿走了大量的財政蛋糕,也該到了反哺他們的時候,財政稅收與資源分配上理應給予更多的傾斜。廣州剛剛完成了新一輪的區劃調整,市區面積已經超過上海,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廣州,不是靠一個簡單的面積參數來體現的。中心城區與郊區的公共資源分配如果一直不平衡,郊區的社會發展水平如果遲遲不提升,7000多平方公里的廣州仍然只是一個“小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