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下鄉(xiāng)”“文化下鄉(xiāng)”“科技下鄉(xiāng)”等活動開展以來,在盤活資源、滿足農村需要上,發(fā)揮了積極有益的作用。然而,現(xiàn)實中也確有不少“不對味”的尷尬。看上去各種“下鄉(xiāng)”豐富多彩,內容琳瑯滿目,實際上,不少是過期的農業(yè)技術資料、艱澀的理論讀物,甚至低劣的家用電器,農民兄弟用不上、讀不懂。難怪有人戲稱,這樣的“送下鄉(xiāng)”,是城里人的“庫存轉移”甚至“廢品轉移”。(8月22日《人民日報》)
當前,不少地方都在開展包括“圖書下鄉(xiāng)”“文化下鄉(xiāng)”“科技下鄉(xiāng)”在內的“三下鄉(xiāng)”活動。客觀的說,“三下鄉(xiāng)”確實給農村群眾送去了精神文化大餐,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然而,“三下鄉(xiāng)”“不對味”的尷尬則提醒著人們,“三下鄉(xiāng)”還需真下鄉(xiāng),還需“心”下鄉(xiāng),不能簡單地走過場,為了下鄉(xiāng)而下鄉(xiāng)。這就要求“三下鄉(xiāng)”的參與者弄懂為什么下鄉(xiāng)、下鄉(xiāng)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才能使下鄉(xiāng)達到相應的目的。
為什么“三下鄉(xiāng)”?改革開放三十余年,國家的綜合實力逐漸提升,經(jīng)濟總量已經(jīng)躍居世界第二位。然而,經(jīng)濟發(fā)展也面臨著區(qū)域發(fā)展差異、城鄉(xiāng)差異。曾經(jīng),為了城市的發(fā)展,農村作出了不小的犧牲。如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倡城市反哺鄉(xiāng)村、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城市居民很容易就能享受到文化改革發(fā)展帶來的紅利,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就在離家不遠的地方,而農村居民卻無法享受到這一點。促進農村文化發(fā)展,需要進行外部輸血,外部輸血使內部活血化瘀后,農村自身進行文化造血也方便了很多。“三下鄉(xiāng)”正是為了給農村進行文化輸血。
“三下鄉(xiāng)”要做到精準到位。“三下鄉(xiāng)”,其實是精神扶貧。習總書記提倡精準扶貧,對農村進行文化輸血,“三下鄉(xiāng)”應該做到精準到位。“三下鄉(xiāng)”,不能說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自己有的塞給農村,而不管農村居民的真實需求,那樣只能落得驢唇不對馬嘴的尷尬,就會淪為蜻蜓點水,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過期的農業(yè)技術資料、艱澀的理論讀物,劣質的家用電器,這些能對農村起到什么作用呢?過期的農業(yè)技術資料如何指導農村當下的農業(yè)生產(chǎn)?艱澀的理論讀物如何讓農民讀懂?劣質的家用電器農民如何用得上?不但起不到作用,而且會造成“三下鄉(xiāng)”做做樣子的不好印象。看似轟轟烈烈地走了一趟,但并沒有給農村帶來多大的變化,根源在于沒有“走心”。
“三下鄉(xiāng)”,首先要搞懂服務對象。既然是為了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就應該開展好前期調研,對農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做到心中有數(shù)、了然于胸,這樣才能對癥下藥、照方拿單。只有這樣,“三下鄉(xiāng)”才能符合農民的口味,才能贏得農民的歡迎。都不明白農民真正需要什么,簡單地走過場,當然會風馬牛不相及。
“三下鄉(xiāng)”,精準到位方能真惠民,也愿相關人員能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多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