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挺逗的新聞,說是有個叫“經濟學人智庫”的機構發布了一份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亮點是北京名列第69位,再度成為“中國大陸最宜居城市”。在這份排行榜的前100名中,天津、蘇州、上海、廣州等另外7座城市赫然在列。看到這個版本的宜居城市排名,想想那“醉人”的霧霾,很多北京人唯有苦笑。
說“北京最宜居”,怎么看都像是一則冷笑話。正因如此,當某媒體在頭版用“呵呵”二字評價此事時,贏得了一片贊聲。以前就有朋友調侃說,有的城市“來了就不想走”,有的城市待上幾天就感覺“此地不宜久留”。集合了霧霾、沙塵暴、高房價、沒有一天不堵車等諸多特質的北京,顯然就屬于極不宜居的后者。
不過,我將北京歸為不宜居的城市,主要倒不是因為空氣質量差之類或房價高,而是這座城市常常會令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不開心。似乎從來沒有哪個城市,像北京這樣一邊享受著外地人創造的便利,一邊想方設法用各種行政命令將外地人攆出去。
或許是政治中心的地位,讓這座城市展現出了冰冷的、勢利的氣質,即使它能讓人們擁有更多圓夢的機會,但也會讓生活缺少必要的人情味。這樣一個地方,對于那些野心勃勃的逐權之人,當然是理想的“宜居”之所;但對于升斗小民來說,這個城市并不能給大家提供穩妥的安全感,它離“宜居”還有很遠的距離。
檢索資料發現,“經濟學人智庫”并不是一個山寨機構,而是英國經濟學人集團旗下一家有70年歷史的專業公司。它所制作的排行榜與中國民眾的感受大相徑庭,只不過再次證明“以洋為尊”有時是一件很荒唐的事。不過,在北京人以輕松調侃的心態看待這個榜單時,說不定其他上榜城市會拿它當宣傳噱頭呢。
近些年,我們已經見識過各種五花八門的排行榜,光是宜居城市排行榜就有好幾個。就在這兩天,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一份《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結果北京在“中國十大宜居城市”榜單中榜上無名。不同的制榜機構,采用不同的指標,最后得出的結果當然各不一樣。
那么,制作這些榜單豈不是毫無意義?當然有意義,要知道,搞評選、制作排行榜如今已經成為一種熱門生意,有不少公司明碼標價以此賺錢,還有一些媒體將排榜當作了創收和“轉型”的路徑。仔細看那些品牌評選、城市排名等,往往會發現一些可疑的點,其背后有什么交易和潛規則,也就不需要說得太直白了。
一座城市宜居不宜居、文明不文明、幸福感指數是高是低,生活在其中的民眾心中自有一桿秤,也最有發言權。今時不同往日,各個領域的排行榜基本已成為“沒有公信力”的代名詞,估計不會再有多少人拿那些排名當真。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地方政府,還是少花一點冤枉錢,多給民眾做一點實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