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某體檢中心,居然有人出售健康證,不用檢查,不用抽血,只要交上200元就能辦一本真的健康證,而如果走正規程序辦理只要76元。隨后,記者拿著這本健康證分別去3家家政服務中心應聘保姆,有的沒有提出要檢查健康證,還有的只是草草看了一眼就順利“放行”。同時,記者了解到,這種翻頁式健康證沒有辦法聯網查真偽,普遍的做法是哪個衛生服務站發的證就去哪里驗真偽,工作人員在高價賣證的同時,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 (8月10日《北京青年報》)
從業健康證制度或許并不完美,客觀來說持有健康證并不等于持有人絕對健康,畢竟一次的體檢結果是相對靜態的,在人口流動的情況下,并不能保證絕對的健康,并且,許多疾病隱藏潛伏,一些是體檢無法檢出的。此外,不同的行業要求體檢的項目與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從一定意義來說,用一次體檢結果辦理的健康證來衡量一個人的從業健康狀況,對于保護服務對象的健康作用其實是有限的。
或許是因為如此,社會對健康證明并不是那么重視,不過是一次體檢合格的證明而已,而對于一些被要求辦理健康證的從業人員來說,則是從業的一個條件,沒有它可能失業。由此,健康證更易于成為管理的外皮,淪為純粹為辦證而辦證的游戲,催生出花錢買證的沖動。
從業健康證明制度是不是合理以及其存與廢,都可以商榷。不過,它作一項公共衛生管理制度,其實是公共衛生管理機構履行職責的方式,也是檢驗其責任成色的試紙。記者的調查顯示,體檢中心不體檢便能辦證,并且比正規程序辦理收費更高,更快捷、更方便,辦證儼然變成了賣證的買賣。按照預防性健康檢查管理辦法的規定,體檢與辦證是分離的,體檢機構負責出具體檢結果,為體檢個人建立健康檔案,并送衛生監督機構審查簽發健康證明。
這種“隔手制”的設計,本義或許是防止體檢作假。當然,在利益一體化驅動下,未必不會“運動員”與“裁判員”一肩挑,吹了管理的黑哨。事實上,記者調查的種種跡象顯示,衛生服務站工作人員與體檢中心從業人員,難逃相互串通賣證的嫌疑,除了沒有體檢,所提供的材料與證件都是真的。倘然如此,這也是一種權力腐敗,公共管理的職責異化成了尋租的工具。此外,健康證信息也缺少統一有效的管理,誰發證誰負責證明真偽鑒別,造成了事實上的信息孤島與信息黑障,不僅給假證買賣提供了可趁之機,也使得社會缺少有效的監督途徑。
健康證亂象源于公共管理失責,因治而亂歸根到底是公共衛生管理自身缺少有效的內部監管與監督機制,導致管理行為的失范,最終導致管理秩序的失衡。公共衛生管理制約機制的不健康,恐怕比健康證亂象的危害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