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倡議之后,全球經濟舞臺上,中國亮出一張新牌——國際產能合作。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已經成為這一戰略的“超級推銷員”∶6月歐洲行推銷中國裝備產能,5月拉美行敲定“兩洋鐵路”。
5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闡述了其對促進當前中國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明確了主要目標,在專項財稅支持政策、融資支持、中介機構、政府服務等方面都有突破。這是第一次以國務院文件的高規格形式推進裝備和產能國際合作。
國家發改委外資司司長顧大偉向財新記者指出,《意見》可謂政策意圖清晰、重點任務明確且政策措施務實,“提出了18項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減負添力、保駕護航”。
近年,中國已成為最大產品出口國,從輕工機電到高鐵核電,從單一產品到技術資本服務,對外貿易結構正在從過去以貿易、能源資源為主轉向制造業、高科技、航空航天等多元組合,并擴展到更為廣泛的政治、安全、經濟以及社會文化等領域。“裝備走出去和產能合作面向全球、覆蓋面廣,對提高中國的國際聲譽,作用很大。”一位國開行業務發展部人士認為,而中國企業在新一輪“走出去”中,能否與被投資國家謀求雙贏,是戰略成功的關鍵。一種較有代表性的聲音認為,應先做出來一兩個樣板項目,才會讓其他國家更積極參與;另一種則認為,外部環境具備了大規模走出去的機遇,國家鼓勵政策亦逐步到位,“企業自己要練好內功。特別是國企,不能再躺在國家懷里了”。
多位央企高管告訴財新記者,從外部環境看,目前是中資企業大規模走出去的機會,但走出去不應“一哄而起”,“首先看企業自身的準備,不要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你沒準備好,也沒有那個能力,就吃虧吃定了。” 中石化集團公司總會計師劉運表示。中鐵建子公司中非萊基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非萊基)總經理鄭軍分析,“走出去的確風險很大。各種國際標準都提高了,國際競爭更激烈了,企業挑戰也更大;但國內產能普遍過剩,現在是加快走出去的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分析人士指出,關于國際產能合作的新模式思路,一是多打組合拳,將裝備、技術、管理、標準和資本盡可能多地“打包”,與合作對象深度融合;二是改變過去“短單”太多局面,將產能合作、產業鏈形成“長單”;三是中小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要加速轉向技術甚至高科技服務型產業;四是對一些產能不強、同時國內需求有限的國家,可以為其產品提供一定市場。有取有予,義利結合,才能共同發展。
全球基建潮
國際產能合作目前一大亮點在于,全球基建熱潮給中國帶來了新的機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表示,歐美發達經濟體的基礎設施需升級;對發展中經濟體而言,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基礎和前提;亞投行的順利建立正反映出全球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度重視。“兩洋鐵路的建成將意味著海洋絲綢之路擴展到拉美。”一位秘魯政府人士如是向財新記者表示。“兩洋鐵路”指的是是指橫跨南美洲大陸,連接太平洋岸及大西洋岸的鐵路建設項目,這是5月李克強訪拉美時最受關注的項目。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美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牛海彬認為, “這代表了中拉經濟合作質量的顯著提升,鐵路的建成有望把拉美國家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3×3”這一新模式于李克強訪問拉美時首提,即契合拉美國家需求,共同建設物流、電力、信息三大通道;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實行企業、社會、政府三者良性互動的合作方式;圍繞中拉合作項目,拓展基金、信貸、保險三條融資渠道。與第一組3對應的是此次隨行的優勢企業,有中國中車、中國中鐵旗下公司和多家中字頭的交運、工程類企業;也包括國家電網、中國核工業集團和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等能源類企業;更涵蓋了多家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中國新興企業,如華為、中興通訊、奇虎360、浪潮集團等。
顧大偉介紹,去年來,發改委著手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從部分國家,如哈薩克斯坦入手,循序漸進,目前中哈、中印(印尼)、中非等產能合作進展積極。拉美多國均顯示出積極性。巴西政府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該模式和巴西發展基礎設施的計劃正好相符;哥倫比亞政府人士表示,哥方期待新合作模式超越貿易,推動對基礎設施、農業和旅游行業的投資和金融合作;秘魯政府人士稱,“3×3”模式是其理想中所需的合作框架,是雙贏的合作;智利駐華使館經濟商務公使銜參贊貝安之(Andreas Pierotic)表示,智方希望加強基礎設施等領域的產能合作,并透露已和中國討論了不少細節,涉及三個高速或鐵路項目,分別從智利連接到阿根廷、巴拉圭和巴西。
繼拉美之行拿下大單后,6月,李克強訪歐,見證總額近700億美元合作協議及合同的簽署,加強核電合作、航空等領域合作。目前,中歐正就“一帶一路”倡議與歐洲基建投資計劃“容克計劃”的對接進行深入探討。“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再像以前那樣主要做最低端的施工工程。”隆國強近日在國研智庫論壇2015年中國資本峰會上表示,大部分企業已具備總包能力,包括設計、融資、總包合同的實際完成額以每年20%到30%速度增長。“最關鍵的是,中國的水泥廠、發電廠等裝備都跟著這些工程承包‘走出去’,把中國一大批裝備帶到了全球”。
產業布局上,《意見》選擇國內制造能力強、技術水平高、國際競爭優勢明顯、國際市場有需求的領域為重點,梳理了12個重點行業,即鋼鐵、有色、建材、鐵路、電力、化工、輕紡、汽車、通信、工程機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并有針對性地指出了相應行業“用何種方法走出去更好”。“這12個行業抓得很準,正是國內迫切需要升級轉型的行業,這些產業正是國外需要、國內有優勢,而且具有帶動作用,比如高鐵可以帶動一批項目、貿易裝備、基礎設施建設等同時走出去。”鄭軍稱。這12個行業里主要是重化工行業,領頭的主要是國企。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第一方陣就是高鐵、核電、電網電力設備,有競爭實力,尤其是高鐵,1.6萬公里里程的營運經驗,沒有其他國家可以做到。”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耀分析稱,像鋼鐵、有色、建材、電力設備等行業,中國都有優勢。
多位業內資深人士亦強調,優勢產能并非簡單的過剩產能轉移。以非洲為例,它“比中國落后二十到三十年,非洲的建材水泥價格是中國的30倍,這些產能輸出過去恰好是非洲發展階段最需要的,絕非淘汰產能,這符合經濟規律、產業發展規律和國際關系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