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如何在城市化進程中保障城鄉居民利益,成為焦點話題。
南通新綠葉非織造布有限公司的楊朝均就一直為戶口問題所困擾。39歲的他來自四川興文縣古宋鎮久慶村,由于女兒面臨回四川參加高考的問題,這些天來一直心神不安,因為,他不愿意把戶口遷到南通,那樣四川老家的土地就沒有了。
在江蘇,絕大多數農民工都抱有類似心態,在“交出土地”與“領取那點社保”之間患得患失。而在農村地區,農民進入城鎮落戶的意愿也在減弱,據今年的統計,“不愿意落戶”的比例,占到了59.6%。
農民不情愿進城,直接的原因是進城成本很高。在蘇州一些農村,建筑材料漲價,新的集中居住點上每套房子比去年造價高4萬元。蘇北、蘇中地區一些農民覺得,遷居后無醫療保障或保障不足,無法在城里生存,就是搬到城鎮居住,新房子也會把全家的腰包掏得干干凈凈,甚至要負債。
進不進城,是不少農民的心病,也拷問著現行戶籍制度。而成都戶籍新政的核心,就是讓農民“帶地進城”。
對于成都放出的這只“氣球”,省委農工辦副主任諸紀錄認為,成都方案是積極穩妥的方案,有助于打破二元結構,有利于推進城市化。現在江蘇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在55.6%,而戶籍人口城市化率只有39%,讓農民“帶地進城”,有助于抹平兩個城市化率之間的鴻溝。
成都方案也只是一種探索。諸紀錄認為,成都允許雙向流動的方案值得借鑒,但是有3個問題要研究。一是投入,現在將1個農民變市民,大約需要投資7到10萬元,比如江蘇轉1000萬人,那就得投1萬億。二是土地制度,如果城市居民到農村落戶,要有房子住,那么土地怎么供給?三是對外省的農民工要不要一視同仁?直轄市有大量外省農民工,江蘇也有500萬外地農民工。“所以,江蘇推進戶籍改革需要根據實際來對待。”
江蘇城鄉一體化一直位居全國前列,5年來500萬農民轉為城鎮居民。省委農工辦有關人士表示,省委、省政府可能近期要出臺原則性意見推進一體化,讓各市根據這個意見再制定具體推進辦法。“進入大中城市還是要有個門檻,將來有條件的縣可以先行探索自由遷徙。”諸紀錄說:“(在這樣的試點地區),如果農民搬遷后的新居是小產權房,就不能拿走農民的原有宅基地和耕地。”省農委副主任祝保平也表示,應保留農民對于土地的永久處置和收益權。
省公安廳戶籍科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省正在進行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調研,之后會形成相關改革方案。他介紹,2002年,我省已開始推行城鄉戶籍制度改革,從戶口層面而言,我省已沒有城市戶口與農村戶口的差別。“變更戶口只是技術層面上的事,而去除附著于戶口上的社會保障等方面的‘不平等’,還需進一步深入改革,無法一夜之間予以統一。”
讓農民“帶地進城”,會不會造成新的不公平?記者采訪的一些市民,年紀大點的似乎對此有些怨言。在網絡上,很多人也覺得農民老大哥“這次賺大發了”,既是市民又是“地主”。對此,省社科院專家認為,部分城市居民忘記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農民在城鄉二元結構中所失去的諸多利益與作出的巨大貢獻,現在,這樣的政策設計就是保障最弱勢的農民利益,可以看做是對農民的補償,從歷史和現實看,都沒有什么說不過去的。(任松筠 黃紅芳 夏 丹 王 拓 周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