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城鎮化“大躍進”?
中國社科院發布報告稱,未來15年內,我國仍將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目前,以加速外擴為特征的新一輪城市化傾向比較明顯。與此同時,城鎮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面臨挑戰。曾在西方國家出現的“大城市病”開始在我國顯現苗頭。
有專家提出,鑒于各地發展不平衡,在東部沿海和中西部采取不同的城鎮化發展模式。
陜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孫清云說,各地政府應將精力從城市規模擴張轉到城市管理上來,防止為出政績制訂大而不當的城市發展規劃,脫離自身實際和能力建設政績工程,進而造成巨大的社會浪費。
如何保障失地農民權益?
一些地方正在推行“拆農居,建社區”的城鎮化模式,但在條件不具備的地區,這樣做難以保障農民的利益。
北京市法學會農村法制學會會長佟麗華認為,征地矛盾激化背后基本都是農民權益受侵害的問題。“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按照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可以預見,未來5年,將建立健全貨幣補償與社會保障補償并舉的征地補償制度。
如何讓“新市民”享受同城待遇?
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的研究顯示,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以流動就業為主要形式,并沒有完成農村人口向城鎮的定居或者“落戶”遷徙。“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今年以來,我國多個城市宣布啟動統籌城鄉戶籍改革計劃。西安市提出了“人口倍增計劃”,預計到2020年,主城區人口將達到1000萬。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說,城市管理者還應該考慮建立覆蓋全民的最基本的勞動就業、教育培訓、住房待遇、生活福利以及社會保障權益等民生保障體系,讓“新市民”不再成為“二等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