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在報告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幾個數字,在2.73億農民工里面,50歲以上的占到了17%,具體到數字超過4600萬,在一些仍然存在著重體力勞動的工廠,他們正在老去,已經老去。50歲、60歲,有的甚至超過70歲,他們,被媒體稱作“高齡農民工”(據5月2日《央視》)。
就在還沒有看到這則新聞的昨天下午,筆者下樓在小區附近遛彎,看到一處下水道有幾位農民工正在清理維修,在五人當中至少有3位看上去明顯50歲,花白的頭發和胡子茬印證著歲月的滄桑,在和一位看上去年齡最老者的閑聊中得知,他已經64歲,早已兒孫滿堂,從農村來到這里打工,完全是因為他自稱的“閑不住”,因為兒子一家住在我們這個小區,老伴過來帶孫子,留下他一個在鄉下不放心,也就跟著過來,干上這份工作,除了“閑不住”以外,老人坦誠也是為了減輕兒子負擔,問起是否有養老金時,老人憨厚的笑笑:都是些臨時活,哪有那玩意。
顯然,類似沒有養老金“那玩意”在高齡農民工中不在少數,據報道中說,根據前段時間的調查,在武漢還有南寧市,農民工養老保險參保行為的調查顯示,50歲以上的農民工參保職工養老保險的比例是0。這意味著他們非但享受不了正常的退休待遇,到了是在干不動累倒的那一天,除了接受兒女贍養之外,得不到任何保障收入,伴隨著老齡化速度的加快,高齡農民工這一群體的“未來”,的確讓人堪憂。
很多高齡農民工,自幼在艱苦環境中長大,勤勞、樸實,勞動已經成為他們長期生活的一種習慣,“閑著身上難受”是眾多高齡農民工常掛在嘴邊的一句“托詞”,但事實上,真要是經濟狀況充裕,不需要他們繼續“賣體力”的時候,他們也很想像很多城市退休老人那樣,用遛彎、聊天、打牌等娛樂來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是家庭經濟的“窘迫”促使他們“閑不住”,更是家庭各種負擔和壓力迫使他們一閑下來就會“身上不舒服”,就會“生病”,這些從事艱苦崗位的高齡農民工,看上去雖然都很“健康”,其實大多都是在堅持,是某種毅力掩飾了身體的很多病患,一旦累倒之后,早已百病纏身,一些年逾花甲甚至古稀的農民用“打工”來步量夕陽,既是一種無奈,也是我們文明社會本不應出現的悲哀。
高齡農民工過度消磨健康,讓夕陽不紅;而尚缺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和他們自身對養老保險認識的模糊甚至漠視,也使得自己夕陽殘破或從未體驗過夕陽之美,就匆匆告別人生。讓農民工也有一個幸福的晚年,也能享受到燦爛的夕陽,這不只是體現出我們國家的文明與進步,更關系到數千萬高齡農民工實實在在的民生,可以預見,隨著老齡化速度的加快,高齡農民工比例的增長速度至少在10年以內,還會明顯攀升,應當說現在“補牢”猶未為晚。
針對老齡化加快的現實,我們在鼓勵身體健康的中老年人適度就業,從事某些力所能及職業的同時,政府當對一些體力勞動強度較高的行業企業,在招聘員工的年齡上應有所限制,禁止錄用55歲以上或已經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農民工,從制度上消除高勞動強度崗位上的高齡農民工。其次是加快養老金全國統籌腳步,讓崗位不穩定的農民工有一個養老金的穩定保障,以此鼓勵和吸引農民工參保積極性及參保意識,確保他們老有所養。另外,政府和社會還應在新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方面進行積極引導,逐漸摒棄“辛勞一輩子”的傳統生活理念,讓安享晚年成為新生活的價值觀,用健康和完善的養老保險制度來托起農民工明天的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