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有了細化清單和路徑設計后,還得三地踏石留痕的執行力,并重視改革驅動的作用,用改革為發展提供更強大的勢能動能。
中央政治局昨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會議指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個重大國家戰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從去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聽取專題匯報,到現在《綱要》正式獲批,已有年余。而這份藍圖的繪就,意味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已完成頂層設計。方略既定后,不難想見,接下來京津冀區域將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嶄新時期。
有了規劃綱要,意味著京津冀地區政策互動、資源共享、市場開放會被納入到體系化、全局性設計中。這有利于在統一規劃產業布局、生態結構,建立一體化市場,將首都“健體”做減法和區域聯動算加法結合。要知道,京津冀區域幅員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由來已久,北京有“大城市病”,津冀則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而協同發展、協調邁進,則是化解的不二良方。至于怎么協調,有了極具針對性的細化清單和路徑設計后,還得三地的主動作為、踏石留痕的執行力,并重視改革驅動的作用。
這種改革,是囊括多方面的,它旨在形成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多向反哺。就眼下看,可以預期,在未來的實施過程中,政策松綁及由此帶來的巨量資金流均不成問題。前不久,北京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天津自貿區已經掛牌,河北優勢產能也正在“走出去”。而據財政部此前估算,三地協同發展僅在未來6年內,就可能撬動42萬億元的投資。京津冀成為資本青睞的熱土,已成定局。
但京津冀協同發展應放眼長遠,不能只是成為資本的盛宴,還得重視改革創新的內生動力。它要在“新常態”語境下形成新增長極,就得在行政規劃先導的環節,以改革提升并改善政府治理,通過建設法治、責任、陽光政府來避免走彎路。
一方面,三地應在協同發展框架下謀劃各自發展,完善落實京津冀協議責任機制,清理和廢除妨礙區域統一市場形成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切實做到平等互補、相輔相成。另一方面,在政府職能轉變上,三地都摒棄高成本與低效率的治理模式。以環境為例,作為全國空氣污染最重的區域之一,京津冀三地均面臨著嚴峻的治理形勢,所以區域聯動治污當在制度、布局、技術等層面更好地破題。
協同發展,還應秉持“民眾福祉改善”的導向。要保障京津冀全體公民能共享區域經濟發展成果,在地區、城鄉和不同人群之間實現均等化,其中實現區域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化的目標尤為迫切。比如,消除人才在區域內的流動障礙,探索共享優質公用服務資源的新路徑等等。
《綱要》落地,大幕開啟。協同發展需要在改革助力下,形成更強大的勢能與動能,唯有深化改革的鋪路,才能消除落實中的諸多難題,才能真正“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