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經濟學博士,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北京中關村股份有限公司高級管理人員。
學術專長:產業經濟學
提問1:近期病逝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主導成立的裕廊工業園是亞洲最早的開發區之一。我國的開發區雖起步稍晚,但也已走過31年的歷程,開發區在我國以往的經濟和城市化建設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鮑克:中國的開發區模式是從新加坡的裕廊工業園引入的,從1984年開發區創始到現在的31年時間里,開發區模式使中國成功實現了工業化,快速步入城市化軌道,取得了目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并成為中國制造的代名詞。以往,“開發區—工業化—城市化”的路徑是很多中國城市的發展之路。回顧過去的30多年,我們的城市化建設過程其實也是圍繞開發區不斷發展的過程。因為城市化的發展過程必然涉及到產業的布局,而開發區就是產業的核心,有產業就會有就業、居住,而有了人氣才會有稅收的增長、服務業的出現、房地產業的發展、土地財政的增加,這些都是支撐城市發展的基礎。圍繞著一個開發區,經過十幾年的時間,就會發展出以該開發區為中心的一座小型城市,開發區經濟在過去基本可以看作是我國城市化的加速器。我們親眼見證了一個個開發區變成一個個城市產業內核,這曾經是城市化也是開發區最可持續的發展方式,而如果反過來先有土地政策、房地產業再去發展產業、發展開發區,恐怕就無法出現上述的聚集過程。
提問2:在我國整體經濟面臨轉型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如火如荼的背景下,開發區所面臨的形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鮑克:開發區的第一次轉型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0年初開始的,這一時期發生了三件大事:一是開發區審批解禁,全國范圍內出現了開發區的大規模復制;二是增值稅的返還政策結束,土地財政起步;三是我國成功入世,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高新區開始融合。目前我國正在經歷的城鎮化過程已經相對平穩,這又使開發區面臨了一次新的轉型。城鎮化建設背后涵蓋了方方面面的內容,既包括城市的發展,也涉及到諸如環境保護、產業布局、區域經濟等領域。同時我國的經濟也面臨著轉型,這些都是我們以往沒有經歷過的,因此我們的很多領域都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開發區是產業的載體,其主體是進駐開發區的企業,但現在開發區越來越多、越做越大,企業卻越來越少。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年輕人鮮有創業的打算,因此新增企業數量不足,即使有新增的企業也大多活力不足;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的增加,對生態環境要求的提高,一些外資、民營資本亦在不斷向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地轉移;中國的企業家們則在忙著移民,不再做企業新增。因此開發區的活力大為減弱,現在面臨“載體過剩,主體缺乏”的局面,這樣的情況我們第一次遇到,和30年前恰恰相反。
特別是最近十幾年,我們建設了國家級開發區、省級開發區、市級開發區,乃至基層的鄉鎮都辦起了開發園區,開發區如此眾多,其弊端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是競爭問題,地方政府舉債建立了開發區,但整理出了新園區卻發現并沒有需求,于是政府把大量資源向開發區傾斜,大量的招商引資造成“撿到籃子都是菜”,各地之間互相爭項目、拼優惠條件、甚至倒貼,這都是隱患。其次是政府主導過多的問題,作為經營主體,開發區往往以公司的形式出現,但它既是公司又是政府和事業單位,這種三位一體的形式是一種獨創。開發區的指導方針是“政府主導,市場運營”,當市場運營能力不足時,公共政策傾斜所產生的土地和政策紅利必然能夠吸引企業,但這并非長久之計。第三是培育企業的能力不足的問題,開發區是載體,企業和人才是主體,一個沒有人氣的開發區是無法發展的,但靠簡單的招商并不能完全實現人氣的旺盛,只有靠培育新的市場主體——企業,才能夠從根本上實現真正的繁榮,希望在政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引導下,能出現大量的新生企業。但在目前情況下,開發區表現出的往往不是培育企業的能力,而是轉移和吸納企業的能力,如果不培育新的企業主體,只能造成企業向臨近更成熟、綜合要素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開發區靠攏。對于開發區而言,如果還沿用前30年的發展模式,那么它的發展必然是不可持續的。在這樣的背景下,開發區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提問3:您認為開發區的轉型升級該如何進行?
鮑克:開發區的轉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會涉及多方面問題,不可能輕易實現。作為開發區轉型升級的重中之重,當務之急應該是減弱政府主導,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走市場化道路,形成一批現代公司制的開發區專業運營商。開發區從產生的那天起就帶著許多非市場化的東西,雖然在建設之初,開發區需要政府的扶持,但當開發區建設由政府主導時,就出現了爭搶政策紅利、開發區越辦越多、范圍規劃越做越大、宏觀上出現資源的錯配以及浪費等問題,這些由于公共政策和體制原因而造就的問題也預示著開發區的轉型必須要有鐵腕。
開發區要持續存在,不可能永遠是空間地域的擴張,而應考慮如何進行產城融合。產城融合也是開發區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開發區的發展必須營造宜居、宜業的環境。目前,很多開發區都是只有產業的“工業孤島”,甚至只見工廠不見住區、城鎮,這與公共服務跟不上有很大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人才的引進和產業的發展。因此,完善配套設施,拓展城市服務功能,提供安居基礎保障,都能夠實現開發區與城市、人之間的良性互動。
而無論開發區如何轉型,其發展都必須是有機的,須將追求速度轉變為追求質量、將政府主導轉變為市場主導、將同質競爭轉變為差異化發展、將硬環境見長轉變為軟環境取勝。
提問4:您認為開發區轉型如何對接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重新布局?
鮑克:在眾多區域發展戰略中,我認為首要的是“一帶一路”政策。“一帶一路”戰略提倡讓中國的企業走出去,但走出去需要有載體,從而使“中國制造”有良好的發展環境,開發區正是產業和企業群走出去的載體。在開發區發展上,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那么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中,開發區作為重要的實現抓手,必將在產融結合、區域和企業的結合、承載產業群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在南美、西亞等地區,我們國家已經開始布局園區出口,在這一過程中,開發區和當地的城市結合,營造一個獨特的企業發展環境,這對中國的企業走出去,進一步實現“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會起到非常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