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帶給“三農”新未來,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值得期待
眼下的熱詞排行榜中,“互聯網+”絕對是名列前茅的一個。身在傳統產業中的人們都在努力設想著,自己的產業實現“互聯網+”之后,會產生怎樣顛覆性的變化。“三農”領域的人們也不例外。
農業可謂是傳統產業中的傳統產業,當“互聯網+”的時代日益靠近,這樣的產業也注定會改變。事實上,有些變化已經發生了。一段時間以來,在部分地區發展得如火如荼的農村電商,就是這種變化的代表。
有數據顯示,僅到2013年,在淘寶和天貓平臺上,從縣域發出的包裹就達14億件,注冊地在農村(含縣城)的網店超過200萬家。截至2014年底,國內已經出現211個淘寶村,涵蓋網店7萬家。而且這種變化不只發生在東部地區。2014年上半年,網店交易額同比增速最快的25個縣,19個來自西部。
表面看,是網店、淘寶村數量增長呈現爆發之勢,其背后則是更為深刻的變化。曾經飽受銷路之苦的農產品與廣闊市場的距離不再遙遠,曾經就業無門的鄉村青年有了創業就業的新平臺,曾經缺乏后勁的農民增收之路有了新途徑,曾經活力不足的農村消費市場出現了令人興奮的新增長點。基于此,一些地方已經把發展農村電商作為“三農”“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首選。
“互聯網+”之于“三農”的未來,的確值得期待。但“互聯網+‘三農’”不該只是局限于農村電商。互聯網來到中國,經歷了從工具到渠道、從基礎設施再到互聯網經濟體幾個階段,如今的“互聯網+”更是意味著無限可能。有人說,“互聯網+”時代賦予了傳統農業、落后農村、弱勢農民奔向現代化征途上一次后發制勝的絕佳契機。也有人說,給現代農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將是下一個風口。如果這樣,只把“互聯網+”局限于農村電商,這種“野心”是否有點小了?
雖然,城鄉數字鴻溝、農村信息孤島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但互聯網在彌合城鄉差距、倒逼“三農”改革方面已顯現一定的功力。互聯網+農業,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在農業生產經營領域的應用,提升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和效益,讓曾經困難重重的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有了新的可能。互聯網+農民,互聯網思維、信息化技術等造就出一批“新農人”,相對于以往的傳統農民,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的不同,“誰來種地”的問題似乎看到了可能的解決方式。互聯網+農村,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相配套的公共服務模式,硬件改變鄉村傳統面貌,軟件改變鄉村生活方式,鄉村的改變進入新時代。
前段時間,筆者遇到一位種糧大戶,他流轉的1萬多畝地里運用了“大田農業物聯網”技術,一個人可以控制3000畝地的澆灌,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但如今成為了現實。就像這位種糧大戶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一樣,“互聯網+”的時代,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