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統籌城鄉配套改革辦公室副主任
戶籍制度是制約城市化進程最關鍵的一個方面,造成“土地城市化”與“人口城市化”分離,農民工無法真正變為城市市民,并約束了“劉易斯拐點”的正常出現。重慶的戶籍制度改革是順應形勢的一種改革,希望能夠破解這個難題,讓城市化還原本來面目。
重慶戶籍改革從去年年底開始研究到今年7月28日正式出臺文件,經歷了7、8個月的時間。在制度設計過程中我們主要堅持了三個理念,一是以人為本。據我們統計的數據:重慶現有農民工815萬人,其中400萬在市內,400多萬在市外。我們的制度主要針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和新生代設計。第二,避免就戶口談戶口,同步推進系列政策,目前的政策是“1+3”,一個戶籍制度改革意見加上土地、社保和戶口遷移三個配套文件,同時,我們正在完善其他的文件,并提出“1+17”的配套政策體系,進而實現真正的城鄉一體化。第三是自愿有償原則,就是轉戶自愿、退地自愿、退地就補償。從8月1日到現在已經轉了將近20萬人,我們預計10月份是高峰。
總體思路是“三分”,分階段、分群體、分區域。第一階段是8月15日到明年年底轉移目前的存量338萬人。第二階段是從2012年到2020年的制度性轉移。通過這兩個階段的轉移,重慶市在目前基礎上將新增1千萬城市人口。第三是分區域布局。目前重慶構建了到2020年2千萬城市人口,主城區1千平方公里1千萬人的布局,主城區現在還需要新增400多萬人。重慶市在研究有關工作時,堅持以人為本來考慮城市布局、人的布局、基礎設施布局、公共服務的提供。在城市快速干道和外環之間布置了21個公共居住點,到2012年建3千萬平方米,一個居住點住20萬人,可以住下400萬。“十二五”規劃之后的城市軌道交通、學校、醫院、工業產業園區都圍繞這些居住點進行布局。
我們設計了“335”政策體系,即給農民退出土地進入城市三年的過渡期;3項保留:保留林權、保留原戶籍地的計劃生育政策、保留與土地相關的各種補償;5項納入:納入城市的公共服務,就業、社保、住房、教育、醫療保障體系,實現一步到位。
在深化過程中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第一,農村土地的處置問題是一個關鍵,要承認土地使用權是農民合法的財產性權利;農村的繁榮發展必須進一步合理配置資源;用好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體現城市反哺農村;讓集中居住的農民新居獲得全產權,實現農民財富的制度性增長。第二社保對接問題。這涉及兩個層面,一個是跨區域的轉移,如果人保部正在制定得對接辦法不出臺,全國性的轉移就做不了,區域性的戶籍改革也是沒有意義的,最后必須是全國性的改革。第三需要中央到地方方方面面的政策制度配套。此外,各種制度改革都涉及到基本法律的規定,在深化改革過程中法律的修改完善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