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近日召開專題會,宣布重新啟動綠色GDP研究工作。一石激起千層浪,各媒體和網站紛紛發表了“時隔11年重啟綠色GDP”“此前十余年無進展”等消息。綠色GDP之所以引發深度關注,是因為它的出現、消失和復出,某種意義上也代表了中國環保制度建設的一段重要進程。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近日獲得審議通過,首次提出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號召全黨上下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不重視生態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視生態的領導是不稱職的領導,不重視生態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企業,不重視生態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備現代文明意識的公民。啟動綠色GDP研究,正是把經濟活動過程中的資源環境因素反映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將資源耗減成本、環境退化成本、生態破壞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從GDP總值中予以扣除。這樣一種核算方法可以更為全面地反映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的真實狀況,以彌補傳統GDP核算未能衡量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的缺陷。實際上,綠色GDP能夠很好地回答發展與生態的關系,兩者不是互相對立,而是相輔相生。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
今天許多工業發達國家都經歷過“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傳統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付出了十分昂貴的生態環境代價。我國沒有例外。我國經濟總量目前已居世界第二位,但與此同時,許多地方、不少領域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以無節制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這是中央首次希望通過資源價值量化倒逼生態文明建設,無疑與綠色GDP對資源環境成本的定價評估是高度一致的。在計算傳統GDP的同時扣除因為生態破壞造成的成本損失,把環境資源損耗量化,能更清晰反映一地的經濟發展態勢以及官員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現實地看,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大都與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備有關。解決這種生產關系的滯后,必須依靠體制改革、制度規范使資源價值量化倒逼生態文明建設,讓綠色官員有更多機會得到提拔重用,從而避免地方打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旗號,仍然固守GDP崇拜的政績觀。
綠色GDP是基于對現行經濟核算體系的有益補充而非否定。當然,我們也必須意識到,綠色GDP至今仍是一個正在研究、有待成熟的項目。我國現行的環境統計指標只限于單純進行環境現象反映和簡單分析,要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應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環境統計指標體系。同時,由于涉及龐大的、眾多部門的第一手數據收集,這對數據真實性與準確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量詳實的數據、眾多指標中提煉出最關鍵、最核心、最基礎、最簡易的指標,這有利于一個科學反映環境資源價值量的體系的建立。
重新啟動綠色GDP研究工作,無疑迎來了適宜的時機。綠色GDP的意義,不僅在于對數字的核算,更在于用數字喚醒人們對生態文明的重視,并以此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是一個負責任大國對世界發出的聲音,也是對子孫后代傳遞出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