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會議之后,低碳一詞開始走紅,以至于街頭巷尾張口閉口都是低碳。盡管低碳意識人人該有,然而許多人并不了解低碳的真正含義。筆者認為,低碳不僅需要我們去理解,更需要我們去維護,而不是借“低碳”大炒概念。
一句低碳感言引發的笑話
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話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該怎樣做才能讓地球變得更涼快一點呢?近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主席帕喬里開出了人類拯救地球的妙方:少吃肉、多騎單車和過節儉的生活。
“低碳”之風吹進千家萬戶,“低碳”猶如甘甜雨露滋潤著每個人的心田。大家都爭當低碳人,競做低碳事。而那句古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用在這里則再恰當不過了,“低碳”之風吹來,花開遍地。
有個同事,他平時非常注重環保,然而那天一句低碳感言卻引發了一場笑話。中午,大家都要去食堂吃飯,諸兄皆問這位同事為什么不去吃飯,同事答道,今天要低碳,不吃飯了。立時語驚四座。
其實大家心里都明白,可能這位兄弟所謂的不吃飯就是低碳純屬一句戲言,然而他的話卻讓每個人在笑過之后低頭思忖,低碳到底是什么?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今年大學生畢業也低碳,將畢業后帶不走的東西都賣掉;一個藝術系的寢室參加環?;顒樱眠^期的衛生巾縫成一件白色晚禮服倡導低碳;說一個小伙子很低碳,在家里竟然餓死了,諸如此類的“低碳事件”屢見不鮮。
甚至還有美女在地鐵脫衣宣傳低碳,這就不得不讓人震驚了。大學畢業生賣舊書本無可厚非,只是這早已經不是新鮮事。藝術系用舊衛生巾做禮服也無傷大雅。小伙子講低碳不吃飯被餓死畢竟是個人素質問題。而美女地鐵脫衣則似乎很難與低碳掛鉤了。誰都知道,當下最流行的是什么?那就是低碳。似乎不貼上低碳的標簽就要落伍,被社會拋棄。
其實我們明白,即使這位美女沒有歪心,不穿衣服可能是要告訴人們衣服的制作環節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排出大量的碳,但是殊不知她的行為有制造了多少碳?試想一下,這位美女裸在地鐵,多少老少爺們怦然心動、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多少女人嫉妒、厭惡、氣憤,從而比平時排出更多二氧化碳。如果這位美女知道廉恥,她又將是何等的緊張?搞得地鐵里大家都燥熱起來,又需要多少空調加大馬力來驅散這種“污濁之氣”?這還能低碳嗎?
更可惜的是,這種風氣已經吹進了校園。小學生作業由本子換成U盤,豈不知從產品的生產原料和生產代價,使用U盤遠比幾頁紙張不知要高到哪里去了。有道是孩子的這種認識上的偏差,教師、家長及時予以更正才是,怎么能一起跟著瞎忽悠呢?這不是誤導是什么?
向學生灌輸什么是低碳知識,有意義也有必要,但不能只為趕時髦,就放棄了對現代科學的正確理解和運用。一只U盤和幾本作業本,從生產過程及付出的成本來說,前者比后者的碳排放量顯然要大得多,再說小學生使用U盤總離不開電腦吧,這又是一筆碳的消耗。這樣一算,還能叫低碳嗎?
社會上五花八門的低碳行為不得不叫人哭笑不得,如果大人們故意歪曲利用“低碳”是別有用心,那么祖國的花朵可是學者有心。長此以往,當他們走上工作崗位,那將是什么后果?
低碳是一種習慣一種人生觀
低碳,英文為lowcarbon。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暗吞冀洕碧岢龅拇蟊尘?,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也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
據研究,一輛每年在城市中行程達到2萬公里的大排量汽車釋放的二氧化碳為2噸。發動機每燃燒1升燃料向大氣層釋放的二氧化碳為2.5公斤。電腦使用一年平均間接排放10.5公斤二氧化碳。使用煤油作為燃料的暖氣一年向大氣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為2400公斤。使用天然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900公斤,電暖氣則只有600 公斤。鹵素燈泡間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10.8公斤。
全國上下開展的轟轟烈烈的“低碳”運動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然而被別有用心的和尚念歪了經,從而也被不學無術的人歪曲其概念。顯然,對低碳的認識并不在于低碳概念的本身,而是不提低碳也要追求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它不是一種時髦的口號,而是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長遠戰略,這就需要長期培育,以形成一種習俗,一種生活方式。不但不要借低碳假趕時髦而嘩眾取寵,更不能歪曲低碳、玷污低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低碳”的理解。講究低碳,譬如少吃一點肉,多節約一度電、一滴水等等,都是很好的低碳宣傳內容,犯不著人人都把低碳掛在嘴邊,好像鬧得恨不得不吃不喝不用,就是低碳生活了,這是在搞怪,是放著好生生的大道不走,偏偏去鉆牛角尖,是不講科學。其實低碳行為滲透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而低碳不僅是一種行為,它更是一種意識、一種習慣、一種人生觀價值觀。只有形成意識,養成習慣,才會支配你的行為更低碳。
曾幾何時,我們的生活開始用“碳”來計算。低碳生活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每節約1度電,就可以減排1千克二氧化碳;少用10雙一次性筷子,減排0.2千克;少開一天車,減排8.17千克;用手洗代替一次洗衣機洗衣,減排0.3千克。
走路還是開車?爬樓梯還是坐電梯?室溫28度還是27度?……這些正成為時下許多中國年輕人認真考慮的問題。他們以實際行動減少生活中的碳排放,支持中國政府提出的碳減排目標,當之無愧是真正的“低碳一族”。
不要動不動就拿低碳說事
曾有位經濟學家在博客中說,有記者就“低碳經濟”采訪他,問題是“你如何看待小販和城管之間的關系?地攤是否必須取締?”該專家只好戰戰兢兢地回答說“小販尤其是燒烤攤將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經濟的要求?!?br />
我們聽了就想笑,燒烤攤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沒錯,取締也符合低碳經濟,然而這又跟小販和城管的關系能扯上什么呢?顯然,這位經濟學家陷入了低碳漩渦,難道小販就一定是燒烤攤嗎?難道城管取締小販僅僅為了低碳嗎?如果我們周圍都是這樣的做學問的人,那么普通老百姓濫用低碳就不足為奇了。
低碳不是吹出來的,也不是喊口號喊出來的,而是用實際行動做出來的。希望低碳不要像GDP一樣,因為被一些地方官員拿來吹噓GDP混政績,久而久之,人們對GDP厭煩了,從而產生一種反感心理。而目前的低碳濫用效果大有與GDP異曲同工之妙。如果低碳邪風橫行,歪曲理念深入人心,有一天人們也會“聞低碳色變”。
正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所以不要動不動就拿低碳說事。實際上,很多城市、企業想實現低碳目標的初衷是好的,但應該重質量,把低碳理念切實貫徹到具體行動中。低碳城市建設需要科學規劃、系統安排,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切忌為了示范而示范,更應避免低碳城市建設標簽化。企業應該扎扎實實做事,而不要盲目跟風趕時髦或空喊口號,造成市場消費環境的混亂。當然媒體和監管部門更應該加強對低碳概念的宣傳和監督力度,避免讓不法企業借“低碳”欺騙消費者,讓低碳生活真正走進平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