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央行發布了今年第一季度儲戶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51.9%的居民認為目前房價“高,難以接受”,較上季度下降6.9個百分點,44%的居民認為目前房價“可以接受”,4.1%的居民認為“令人滿意”。對下季度房價,52.9%的居民預期“基本不變”,分別有15.6%和17.8%的居民預期“上調”、“下降”,13.7%的居民預期“看不準”。(3月21日《北京青年報》)
這篇報道的標題是《44%居民認為目前房價可以接受》,意在凸顯逾四成調查對象滿意房價的調查結論,與輿論場中的一般共識(房價過高、難以忍受)不相吻合。實際上,央行報告也寫得清清楚楚,有過半的調查對象認定房價太高。逾四成調查對象認為房價“可以接受”,在邏輯上也不是說不通,擁有二套乃至多套房產的居民當然傾向于目前的房價水平穩定,還盼望有繼續增長的空間。這部分個體在居民中所占比重,很可能達不到總數的四成,但如果將抽樣范疇縮小到央行選定的400家銀行網點,這些網點的儲戶中符合條件(二套或多套房產)的比重或許就高于四成。
央行季度儲戶問卷調查的真正問題在于,這項旨在反映儲戶對經濟運行及個人資產、消費的預期判斷的調查,樣本較少,分析方式的科學性也值得商榷,使其調查得出的分析結論的概括性、準確性生疑。據央行調查統計司官網介紹,央行1999年建立了季度調查制度,每季在全國50個(大、中、小)調查城市、400個銀行網點各隨機抽取50名,調查對象總計20000名。
我國不同省份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僅選取50個調查城市,樣本數量較少。而在每個被調查城市中,僅有平均8個用來收取受調查儲戶的銀行網點,覆蓋面也相當有限。很多銀行網點分別承攬機關、外企、國企、私企等不同單位的工資代發、對公賬目辦理等業務,并因此“近水樓臺”分別將這些單位職工發展個人儲蓄、理財投資客戶,再加上不同網點毗鄰商業區、社區住戶的收入和財產情況差異,這意味著,不同銀行網點的儲戶構成的差異性完全可能相當懸殊。寥寥幾個網點的客戶受調查情況,無從推導出所在地所有儲戶的經濟形勢、資產判斷觀點。
查詢央行調查統計司官網上的今年第一季度儲戶問卷調查報告原文,可以發現,央行并未對分別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調查城市進行區分,而是將來自所有調查城市的受調查儲戶的人數、不同問題各類選項選中者等進行簡單相加。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房產存量要遠遠大于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同樣的交易頻率會得出不同的交易數額;并且,特大城市、大城市房價走向對整個市場的投資信心有更直觀影響。比如,北京房價均價每一千元的波動,對市場信心的影響要遠遠超出周邊河北諸市房價更大幅度的波動。央行調查沒有考慮到不同規模城市房產存量、交易總量及對全國市場信息影響情況的差異,沒有分別設定權重,將儲戶判斷簡單分類相加,由此得出的多項信心系數,不甚嚴謹。
此外,央行季度儲戶問卷調查選擇的調查對象都是銀行儲戶,但調查報告的多處表述中卻直接將之替換為“居民”,這種處置方式顯然不嚴謹。我們無法獲知央行開展這項調查,選擇的時段是工作日、節假日還是兼而有之,如果調查都在工作日進行,就刨除了資產水平有限、不太滿意房價的大批上班族,這種時候去銀行辦理業務的個人客戶顯然擁有更多的資產和閑暇——這就更容易解釋為什么會有多達44%的調查對象對房價感到“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