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發〔2014〕4號)和《關于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主要任務的分工方案》(中辦發〔2014〕7號),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部門《關于開展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的通知》(發改規劃〔2014〕1229號)的有關要求,經部門聯審和專家評審,同意將江蘇、安徽兩省和寧波等62個城市(鎮)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隨即,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案》(以后簡稱《試點方案》)出臺。
一、試點方案內容簡概
《試點方案》主要內容:一是明確了江蘇、安徽和寧波等64 個試點地區名單。二是著重闡述了試點的五大領域,包括探索建立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攤機制,完善多元化城鎮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建立新型行政管理模式,創新城鄉發展體制機制。
凝聚《試點方案》,其可能將帶來四大改變:一是試點地區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會加快。二是試點地區地方債券發行和PPP [1] 。融資進程會加快。三是試點地區農地制度改革會加快。四是試點地區行政管理體制和財權事權變革會加快。
[1]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縮寫,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并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
[2] 城鎮化率是反映城鎮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通常情況下用一個地區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來表示。即城鎮化率=城鎮人口/總人口×100%
二、試點方案時間數據解析
試點時間分為三個階段,2014 年底前開始試點,并根據情況不斷完善方案,到 2017 年各試點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果,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2018—2020 年,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試點地區的成功經驗。
可見表1。
[3] 建制鎮:建制鎮即“設鎮”,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鎮。建鎮的條件在不同國家有不同規定;在同一國家,對不同地區和在不同發展階段都有相應規定。中國建制鎮自北魏開始逐步形成,經過調整時期、衰落時期、恢復時期、發展時期。按照建鎮標準,搞好規劃,合理布局,使小城鎮建設真正起到促進城鄉物資交流和經濟發展的作用。隨著建制鎮的增長,也說明中國國民經濟得到持續的高增長,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城市化進程。
[4] 城市化過程曲線:美國城市學者諾瑟姆1975前提出了“城市化過程曲線”,也就是將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變化過程概括為一條稍微拉平的S形曲線,并把城市化過程分為3個階段,即城市水平較低、發展較慢的初期階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階段和進入高度城市化以后城鎮人口比重的增長又趨緩慢甚至停滯的后期階段。初期階段:城市化水平達到10%就表明城市化進程開始啟動,該階段城市人口占區域總人口的比重低于25%。加速階段:城市人口占區域總人口的30%以上,人口開始大量進入城市,城市人口占區域總人口的比重達到60%-70%。穩定階段:城市人口占區域總人口的比重達到60%以上后,城市人口增長速度趨緩甚至出現停滯,并有可能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從表1可以看到,2013年64個試點地區的城鎮化率(按照統計局口徑,以常住人口為例)最低為河南省蘭考縣32%,最高為廣東省東莞市89%,其中城鎮化率30%以上的有34個地區,城鎮化率60%以上的有28個地區。 用“城市化過程曲線”[4]分析可得,64個試點地區,一半以上地區已進入加速階段,其他均處于穩定階段。到試點結束的2020年,64個試點地區中76%的城市將進入穩定階段,其余地區也均步入加速階段。
由此可見,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產業結構升級、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生產方式由鄉村型向城鎮型轉化的綜合過程。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城鎮化是我國發展的一個大戰略,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要在產業支撐、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建立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與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內在要求是相一致的。
三、江蘇試點2000-2013年實例簡析
以筆者家鄉江蘇為例,2000年以來,江蘇城鎮人口穩步增加,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是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階段。全省城鎮人口由2000年的3040.81萬人增加到2013年的5090.1萬,其中2007年突增4000萬人,2013年突破5000萬人。2000年以來,全省城鎮人口年均增加157.63萬,年均增加4.04%。從城鎮化水平看,2000年以來全省城鎮化率快速增長,連續突破50%、60%大關,進入城鎮化加速的后期階段。從發展趨勢看,全省城鎮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41.5%上升到2013年的64.1%,上升了22.6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上升1.66個百分點,該時期也是歷史上江蘇人口城鎮化速度最快時期。
可見下圖
四、力行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案的必要性
城鎮是高密度的居住體,簡單地說,就是單位土地上集聚了更多的人口,集聚了更多資源的能量,集聚了更多的投資。當前,正處于城鎮化進程發展的關鍵節點,自身實踐和國內外城市發展歷史已經表明,以往“攤大餅”的模式無助于城鎮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要盡快向城鎮化的新階段轉型。
(一)城市定位以生態文明及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核心
在城市規劃和產業建設層面明確設定城市自身定位。摒棄掉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重硬件,輕軟件”、“重地上,輕地下”、“重面子,輕里子”、“重外延,輕內在”的弊病。從過去“重規模、重外延、重擴張”的模式轉變為更多地著眼于提高城市發展質量。按照嚴守底線、調整結構、深化改革的思路,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切實提高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和生態水準。環境是衡量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是城市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提升城鎮化的質量,首要的就是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要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貫穿城鎮化發展的全過程。近幾年長時間彌漫在華北上空的霧霾天氣再一次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了治理環境的緊迫感,堅持綠色、低碳、生態、智慧發展,積極發展以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堅持科學發展和合理保護并重,切實提高城鎮化發展的質量。
(二)多層次城鎮體系協調發展,注重小城鎮建設,強化中心鎮作用
城鎮系統是由實體性的城鎮系統共同構成的地域空間,在城鎮系統中,各級城鎮相互關聯、相互協調、相互補充,每一層級城鎮在其中的作用都不可或缺,因此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既要重視中心城市的建設,也要重視小城鎮的建設。小城鎮介于中心城市與農村之間,既有城市的部分功能,又能與農業生產緊密聯系,可起到城鄉物資交流、信息傳遞的紐帶作用,可充分利用農村原料和能源,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調整農村經濟結構,達到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同步發展城鄉經濟的目的。要從全面角度進行通盤考慮,堅持突出重點,打破均衡推進小城鎮建設的發展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進,有選擇、有步驟地優先發展重點城鎮,要根據各地特色,從產業基礎、配套條件、文化傳統出發,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中心鎮發展格局。
(三)優化結構,加大產業支撐力度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離不開產業發展,加快經濟產業結構轉型與優化,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基礎,也是城鎮化建設的根本動力。因此我們要把推進城鎮化與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優化產業結構有機結合起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通過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聚集人力資源,促使企業形成充分競爭,增強創新動力和能力,提高科技進步與經營管理水平,推動工業變大變強。城鎮化聚集產業,特別是服務業,影響著產業結構升級。城鎮化帶來的人口聚集和產業聚集,推動服務業的發展,從而使服務業范圍拓展、規模擴大、質量提高,最終改變服務業發展滯后的局面。我們要以推進新型城鎮化為抓手,在壯大傳統產業的同時,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確立城鎮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配套產業和服務產業,提高產業之間的關聯度,使工業和第三產業成為推進城鎮化的動力源泉和物質基礎,加快產業發展和產業集聚,有效地支撐和推進城鎮化的發展。
(四)進一步完善城鎮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作為城鎮經濟發展的硬件支撐系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鎮發展的容量與空間,也直接關系到城鎮的經濟、社會發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是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城鎮的道路、排水、電力、通訊等配套要齊全,園林綠化、污水治理、垃圾整治要同步進行。二是加大城鎮環境治理力度,徹底轉變“重建輕管”的觀念,大力整治環境“臟、亂、差”,著力加強對建筑、市政、綠化、環衛、市場監督、交通等方面的管理。努力把小城鎮建設成為布局合理、特色明顯、經濟發達、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活富裕、輻射能力強、帶動效應好、集聚集約水平高的現代化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