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正在此間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政協副主席、長沙理工大學校長賴明勇表示,大學生就業難更多的是結構上的過剩,其核心是要解決“中高級勞動力”與中國“制造業強國”目標的結構適配問題。
賴明勇向記者列舉了一系列數據: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中國大學畢業生數量從2003年的280萬增長至2014年的727萬左右,年均增長約9.1%,擁有大專以上學歷勞動力的需求供給比從2006年的1.05下降到2012年的0.9,擁有大專和本科學歷勞動力的失業率分別高達13.4%和11.9%。
屏蔽此推廣內容究其原因,賴明勇認為,在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由于粗放式增長減少和投資效應減弱,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量在中短期內會呈現一定萎縮。同時,隨著中國產業結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這種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也將會對“中高級勞動力”數量和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社會需求已經不僅僅是高文憑、高勞動效率才能得到高工資。”賴明勇說,中國大學教育一直重知識,輕技能,勞動力就業市場中的“高級勞動力”在數量上供大于求,而“初級勞動力”和以技師、技工為代表的技能型“中級勞動力”供給卻越顯不足,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失落感也就逐步取代了以前的優越感。
賴明勇認為,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仍應堅持,但需要改變盲目的大而不專、全而不精的局面,要通過提升勞動者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程度,讓中高級勞動力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釋放第二次人口紅利。
為此,賴明勇提出五點措施:一是盤活人力資本存量,搭建系統化終身學習平臺;二是結合高等教育和高職教育,培養多層次復合人才;三是創新教育投入形式,深化教育雙軌制改革;四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職教隊伍整體素質;五是加強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增強扶貧“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