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中國經濟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14年31省份GDP含金量排名》顯示,云南、安徽、江西、山西、廣西位列排名榜前5位,山東、陜西、江蘇、內蒙古、天津則位列排名榜后5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份排名中,被公認為是經濟發達、經濟實力強、人均GDP高的省份,除上海和浙江位列排名榜前10位之外,江蘇、山東、廣東、北京、天津等都位列排行榜中后水平。特別是天津、江蘇、山東更是在排行榜后5位中占據了三個席位,讓多數人感到不解。事實也是如此,公認的經濟大省、經濟強省,反而GDP含金量不高,這確實讓人難以理解,也讓人難以接受。
不過,如果仔細分析和思考一下,出現這樣的現象,可能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按照排行榜計算方式,GDP含金量是通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計算出來的。這些年來,這些經濟發達地區,GDP的增速一直保持著很高的水平,人均GDP自然也就水漲船高。同時,這些地區的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更快,多數是以GDP2~3倍的速度增長的,有的甚至超過了3倍。在這樣的情況下,居民收入的增長就受到嚴重遏制了。居民收入增長速度不快,或跟不上財政收入和GDP的速度增長,那么,GDP的含金量也就不高了。
更重要的,按照現行財政體制,江蘇、廣東等地形成的財政收入中,上交中央的比例大多在50%左右,而留下的財政收入中,用于行政機關運轉的以及支持經濟發展(如政策優惠、資金扶持、財政貼息等)的又占了絕大多數,真正用于民生改善的,可能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并影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相反,經濟欠發達地區則受到轉移支付的大力支持,而轉移支付的資金則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并體現到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最終反映到GDP含金量上,經濟發達地區也就反而不如經濟欠發達地區了。
更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在GDP含金量排名上,可能存在一些客觀因素,對經濟大省、經濟強省的排名不利。但是,這些地區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江蘇、山東等地,在圍繞GDP、GDP排名等方面過度看重速度和名次,繼而忽視民生投入和改善、忽視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與生活質量提升,也直接影響了GDP含金量的提高。
要知道,同為經濟大省、經濟強省,為什么上海和浙江能夠位列排行榜前列呢?尤其是浙江省,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等與江蘇、山東、廣東相似,但是,GDP含金量卻位列排行榜第9。原因就在于,浙江省的經濟發展理念與其他地區明顯不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浙江省就一直堅持藏富于民的發展思路,更把居民收入水平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把鼓勵居民創業、鼓勵居民致富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也正因為如此,浙江與江蘇、山東、廣東等地相比,被稱作老板的比例遠高于其他地區。更直接地說,浙江是“老板經濟”,其他地區是“打工經濟”,或叫做“房東經濟”。尤其是江蘇,房東現象遠勝于老板現象。
打工的、做房東的多了,居民收入水平增長的速度,自然沒有當老板的地方快了。而所謂的GDP,則更多的是建立在居民收入增長慢于GDP和財政收入增長的基礎之上。而在現行財政體制下,這樣的收入分配結構,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政府富、居民窮,財政好、企業差的現象了。
更重要的,江蘇、山東等地過度強調大企業、大項目,也是造成GDP含金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大企業、大項目對經濟增長、就業、政績等確實帶動性很強,影響力也很大。但是,對居民收入增長的拉動非常有限。相反,象浙江省以鼓勵創業和辦企為目標的“老板經濟”,從表面上看,可能沒有那么多的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卻有著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那么,自然而然地就會有效拉動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試想一下,在經濟發展比較正常的情況下,再小的企業,一年的收入都可能比打工的收入高。而其對GDP的影響,則可能不會很大。那么,GDP的含金量當然也就高了。
也正因為如此,面對多數經濟發達地區的GDP含金量不高,除需要在財政體制、收入分配體制、財政核算機制等方面改革與完善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在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居民創業、財政資源配置等方面下功夫。從總體上講,浙江的“老板經濟”模式,是提高GDP含金量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最能夠體現民富政強的特點的。否則,就會出現政強民窮或民弱的現象。這樣的發展模式,是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也是會帶來很多的社會矛盾和問題的。已經在經濟總量和人均GDP方面步入發達經濟行列的江蘇、廣東等地,實際上仍處于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中等地位,而沒有真正步入發達水平行列。這一點,必須引起這些地區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