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來,新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詞和高頻詞。在人們普遍探討如何認識、適應、引領新常態,如何更好地融入新經濟的同時,“市場之手”的引擎作用不可忽略。如何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關乎我國經濟能否順利轉型的成敗。
在過去中國經濟高速“躍進”的30余年里,發展模式呈現出高增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主要特征。在此過程中,追求GDP增速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而在這種“大干快上”、以投資作為主要驅動力的舊有模式下,政府多起主導作用,取代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起到的基礎性作用。由于政府對于經濟干預力度相對較大,所掌握的行政審批權往往會成為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的滯礙,也逐漸演變成部分人尋租獲益的“不透明工具”。
然而,隨著內外環境的改變,我國經濟目前正面臨“三期疊加”的復雜局面,舊有的發展模式不可為繼。相應地,市場的驅動作用亟需得到進一步激發,并以其作為主導力量,發掘出新常態下的新亮點、新動力和新希望。
從激發市場活力來看,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將開發經濟發展活力的新源泉,使整個經濟肌體充滿生機。據統計,自商事制度改革以來,去年3至11月份,市場主體增加了1005萬,簡政放權、放開準入極大地調動了數千萬科技人員創業創新的熱情。可以想見,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打破創業創新的枷鎖,我國9億多勞動力所孕育的創業創新的熱情將會繼續迸發,而這正是“中國經濟的希望所在”。
從轉方式調結構的長期目標來看,市場機制、市場動力和市場競爭是推動結構轉型的重要動力。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同時也是經濟的組成細胞,只有在市場壓力的驅動下,才會不斷調整產品結構、運用新技術,從而在市場的優勝劣汰中發展壯大。近些年來,以互聯網為主要內容的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正是在以市場配置資源的環境中,才得以迅速孕育和成長。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網上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9.7%,快遞業務量增長51.9%,在傳統行業遇困之時,新經濟的拉動作用逐漸凸顯,同時也為更多的人創造了就業機會。
從深化行政體制改革來看,歸權于市場,進一步為市場主體松綁減負,亦是新常態下對政府新角色的重要訴求。要改造傳統引擎,構建更為開放自由的新經濟,政府定位亟需從“管制型”轉換為“服務型”,減少對市場經濟的直接干預和壟斷,更多的讓市場的內生力量驅動經濟發展中優勝劣汰的過程。而這也正是我國經濟邁入“新常態”的同時,市場角色和政府角色必須跟上的不可逆轉的趨勢。正如李克強總理在冬季達沃斯論壇所言,中國經濟要行穩致遠,必須全面深化改革。用好政府和市場這“兩只手”,形成“雙引擎”。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是我國構建新經濟的“基石”和“護身符”,只有遵循這條基本規律,中國經濟才能在“雙引擎”的助力下,更加健康平穩地迎接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