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不可能永遠停留在昨天或今天,真正有文化底蘊的城市,不會把自己的昨天和今天切割得一干二凈。以適當形式保護好北京的傳統和文化符號,就是留給未來的巨大財富。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在參加市人代會東城代表團全團會議時,重點談到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問題。他指出,以往經歷過全部回遷、大規模功能區建設、微循環疏解、局部開發等模式,如今在改善城市面貌上,又提出了文保區保持胡同肌理、鄉愁記憶等要求,標準更高了,因此在現在的基礎上,對老舊小區、文保區的改造更要積極探索出新的模式。
北京,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既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首都,一座特大城市,又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名城,是一個有故事、有特色的地方。一座城市不可能永遠停留在昨天或今天,但城市的歷史又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再從今天走向明天的。世界上任何一座有文化底蘊的城市,在走向明天的時候,都不會把自己的昨天和今天切割得一干二凈。所以,以適當形式保護好北京的傳統和文化符號,就是留給未來的巨大財富。
郭金龍書記提到的胡同,正是北京最具標志性的符號之一。在這座五朝古都、歷史名城中,一條筆直的中軸線貫穿南北,與此平行、垂直著的許多胡同,又將城區分割成無數方形。曾幾何時,北京的胡同密如牛毛,細如蛛網,最多時曾有6000余條。這些林林總總的胡同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比馬路、街道要窄,至少不能雙向跑汽車;二是以平房組成的院落為主;三是以居住為主要功能。不夸張地說,有效保護好北京的胡同,就是保護北京的歷史和文化,保護北京的標志和符號,就是給北京留下一座豐富的傳統文化寶庫。
多年來,有關部門為保護北京的胡同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在核心區劃出了多片胡同保護區,在許多胡同內的四合院也做了保護標記。而在未來的城市發展中,如何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如何保護好胡同肌理,并以此留下鄉愁記憶,的確對北京的城市發展、舊城改造、傳統保護和改善民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護好胡同肌理,首先應當在舊城區即原有各個城門圈定的范圍內,進一步明確剛性保護區,在此區域內停建大型現代化設施,維護好現存胡同的整體布局及脈絡。在此基礎上,要分兩個層次,對胡同內的不同院落實施有效保護。一方面,對胡同中那些經典的院落、名人舊居和古建,可由區政府、街道、院落現屬單位及住戶共同協商,按照既保護文物又開發資源,既保護胡同的公共價值又兼顧住戶實際利益的原則,或為住戶安排新居,對院落整修后對外開放;或由各方共同出資修繕后開放,允許適度收費給住戶以補償。考慮這些院落大多是單位宿舍,現有住戶也大都不可能是院落原來的主人,因此,解決問題的成本不會很高,解決起來也不會有很大的困難。
另一方面,對那些普通的大院兒小院兒,可借鑒以往改造的經驗,政府出一部分,社會集資出一部分,原住戶出一部分,對胡同內的院落進行改造。在保留原風貌、修舊如舊的基礎上,加裝衛生和取暖設施,改善居住條件,既讓這些胡同得到整體的保護,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條件,使這些胡同真正成為京城一張永久的城市名片。
此外,對那些已經消失、名存實亡和已經處于拆遷中的胡同,應當把胡同的名字及時保留和固定下來,防止胡同文化資源繼續流失。有的胡同已經“變”成寬闊的大馬路或整齊劃一的居住小區,也應當盡量繼續以原胡同名對其命名,以這種形式留下有限的歷史記憶。趁著現在還有資料和記憶可尋,可以考慮在首都博物館或是其他合適的展館,制作北京胡同布局的大型沙盤和三維動畫。即使是已經完全消失的胡同,也應盡量將其有關信息存入博物館、展覽館,使所有的胡同和胡同的名字成為永遠的鄉愁記憶。